年輕人沉迷於網際網路,於Facebook、Twitter聊早餐吃甚麼,上班途中看到甚麼,我現在位於何處。在微博、BBS發文,為小事爭論不休。完了之後,猛打線上遊戲,激戰不休….。衛道之士看了,對網路世代,難免感慨系之。CNN網站、紐約時報…許多主流媒體、專欄作家,紛紛撰文表達對網路科技的憂慮與恐懼。
請看下列文章的標題及概要:
〈Google讓我們變笨了嗎?〉:大量的片斷訊息,可能會削弱我們的集中力和思考力。
年輕人沉迷於網際網路,於Facebook、Twitter聊早餐吃甚麼,上班途中看到甚麼,我現在位於何處。在微博、BBS發文,為小事爭論不休。完了之後,猛打線上遊戲,激戰不休….。衛道之士看了,對網路世代,難免感慨系之。CNN網站、紐約時報…許多主流媒體、專欄作家,紛紛撰文表達對網路科技的憂慮與恐懼。
請看下列文章的標題及概要:
〈Google讓我們變笨了嗎?〉:大量的片斷訊息,可能會削弱我們的集中力和思考力。
節氣已是白露,秋老虎依然發威。家中閒坐讀書,看到兩則統計數字,有趣又警世。感慨之餘,錄而述之。
「現在」究竟有多長?一天,一小時,還是只有當下的一秒鐘?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對人類而言,「現在」只有短短的八秒鐘。相較於沙漏般不斷累積的過去,以及無邊無際的未來,「現在」實在渺小得可怕。
未來還未出現,充斥著各種可能性。過去雖已發生,但隨著腦力減退或其他各種理由,它一直在改變,甚至扭曲變形,以便捏塑符合自己需求的記憶。
八月上旬,參加了兩場告別式。一是學校同事往生,以誦唸南無阿彌陀佛為死者送終;另一為大學同窗殯天,以安息禮拜為其頌讚祝禱。兩場儀式,給我的印象是:信佛者死後往生極樂淨土,開始新的生命;信基督者得永生,並相約在主裡,在更美的家鄉。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天下萬物,都要經歷成住壞空,四劫循環。步入空劫,不同的宗教信仰,以不同的禮俗辦理後事。而殯葬業撫生慰歿的禮儀服務,其思想根源是甚麼?在社會變遷中,喪葬禮俗又如何與時並進,融入新的元素?這兩個問題,值得探討。
根據考古學家研究,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並沒有埋葬死者的習慣,對屍體的處理往往是「任其棄之中野,委之溝壑」。
二哥往生,親友為他念了八小時的阿彌陀佛。心想:「助念緣由,究竟為何?」看了些書,得到的印象,約略如下:
佛經說人死後四十九天之內,其神識(即中陰身)之去向有三:(一)隨重業去,(二)隨習氣去,(三)隨現念去。
大多數的人在世間,既無重大善、惡業,也無特別偏好習慣,因此命終之時,都是隨他臨終時的「現前一念」而去。但現前一念,飄忽游離,無所適從,念阿彌陀佛,可扭轉亡者的「念頭」,並啟發他、指引他的「現前一念」。念阿彌陀佛,讓亡者不會出現惡念,墜入六道輪迴,更因聽到阿彌陀佛,心生解脫,上升佛國。一念慈善,即生善處,一念邪惡,即生惡處;助念之用,大矣!
子曰:「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這話的意思是:「活到四、五十歲,還沒搞出甚麼功名事業,這輩子大概也差不多了!」
孔老夫子這句話,真是數落了大部分的上班族,你我聽了,除了摸摸鼻子嘆老嗟卑之外,好像也只有認了。
但心理學家Robert Hare & Paul Babiak的研究,卻為中下階層的上班族出口鳥氣。他們發現升遷之所以輪不到你,根本的原因是你缺乏「病態人格」。那些靠著鑽營而一路爬升的人,都是心狠手辣、沒血沒淚;表面上裝得像小綿羊,討人喜歡、人見人愛,但骨子裡卻是陰險毒辣,像條「穿西裝的蛇」(a snake in a suit),並說那些高層是「企業裡的神經病」。
李叔同為何以文藝大家馳譽當世,卻能悟得「知家性空」而捨藝出家,成為一代宗師?
弘一法師的俗世學生豐子愷,在<我與弘一法師>一文提到法師出家的因緣時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他認為,住在第一層樓的人,講求物質的豐厚、尊榮富貴、孝子賢孫;抱持這種人生觀而滿足的人,在世間佔大多數。而有些人厭煩住第一層,就爬到第二層去玩玩,埋首進入學術、文藝、創作和欣賞,這種人就是所謂的知識份子、學者、藝術家。但有一種人,認為財富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不過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要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本質,他們不甘只在一層樓或二層樓逗留,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近,因此弘一法師由藝術昇華到宗教,是必然的事。
追探靈魂的本源,索隱宇宙的本質,在於提起疑情。疑情的產生在於不斷的反問諸己,如:是甚麼因素令人類起了種種煩惱?來果禪師開示錄有言:「世界以身有,身以心有,心以惑有,若要了心、身、世界,根本上首先要了惑;惑能了,心就了;心了,身就了;身了,世界當然會了。」追求了感覺悟的法門,就是弘一法師捨藝出家的原由吧!
車上有本法鼓山法行會編輯的<聖嚴法師 108自在語>,它以中、英、日三種文字發行。這11*7、5㎝ 的口袋書,是臨停路邊等人時,常翻閱的小冊子。聖嚴法師的智慧雋語,發人深省,英譯者也功力不淺,信雅達兼俱。譬如: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這本書,舉了很多跳脫傳統思維的例子,譬如愛讀書未必好,打電動未必壞。
作者說:「人人都說讀書好,但沉迷於書本,有三個負面的影響。第一,閱讀是一種隔離(isolation),所以書讀得多的人喜歡獨處,人多就嫌吵。第二,閱讀是一種知覺麻木的活動(senseless),訓練的只有視力,其他的觸覺、嗅覺、聽覺等等都會退化,所以書讀多了會成為書呆子。第三,閱讀只能被動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訓練的是記憶力與服從(obedience),而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又說:「做家長的都不贊成孩子玩線上遊戲,但若能節制,玩game有三個正面的影響。第一,它是一種參與(participation),在網路上學習與人互動。其次,它是一種多媒體的感官訓練(sensory-rich),所以整個人會比書呆子靈活。更重要的是,玩線上遊戲可訓練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的能力。打魔獸,要動腦,要與人合作,思考策略,才能過關。」
想像一個情境:詩人清晨散步林間,遇到分岔路。兩條路同樣是蔓草遮蔽,看不見盡頭。詩人只能二選一,他選擇一條人跡較少的路,一路前去。雖然幻想著那日回頭,再走另一條路,但事實上,路連著路,一路蜿蜒,根本就無法回顧。詩人感嘆,路如人生,漫漫人生之路,不管選擇哪一條,都不能重新來過。
<The Road Not Taken>,是佛洛斯特膾炙人口的一首詩,他藉景寫人生,論述人生顧此失彼的遺憾,以及不能兩全的無奈。「黃葉林深路分歧 / 但憾不能兩路行」,「但留初路他日行 / 唯小路漫延無盡 / 重回原點竟是夢」,多令人感傷啊!
2011年 11月14日,資深政治評論家孫慶餘先生於蘋果日報<論壇>寫道:
「台灣每逢總統大選,檢驗候選人政治人格都是熱門話題。今年執政黨尤其主動攻擊,要從對手過去言行找到道德批判缺口,予以毀滅。其中宋楚瑜的『立場多變』被檢驗最慘。蘇嘉全儼然『貪婪違法』代名詞。蔡英文則被指控『領18%又罵18%』。只有馬英九的『治國無能』被美化成人格善良及清廉表徵,似乎好人必然不懂爾虞我詐,不是無能。
這場人格毀滅戰會如此發展,因為戰場戰法是由國民黨選定,尤其是藍媒......」
「我們也許已經開始後悔,未能把過去那些珍貴的生活片段保存下來。殊不知多少年後,我們又會後悔今天。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投身再大的事業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事業,聆聽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故事,我們一定會動手動筆, 做一點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這樣的事情,稱之為『收藏人生的遊戲』,讓今天收藏昨天,讓明天收藏今天……」
「旅行的意義是甚麼?我的答案是----
老同事呂鳳珠及洪淑華老師,邀我參加「廣論研習班」,與同修分享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智慧。第一堂課,說「佛」是覺者,了悟世間真理,證得究竟圓滿之果。有心學佛的人,只要循序修行,次第精進,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及止觀等菩提之道,亦可修得無上佛果,離苦而得樂。
隔數日,讀<胡蘭成‧天地之始>,作者薛仁明對菩提之道的「次第性」,有不一樣的看法。
他說,不管是禪家或是儒家,都認為修行有其階段性之轉變;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仍是山。」「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但儘管如此,也不宜將修行的階段性轉變,一口咬死,說成「次第」之嚴格分明。
梅花颱風擦台灣東部而過,西南氣流帶來連日午後豪雨,閒閒沒事,翻閱筆記。摘錄幾則雋語,談談婚姻、親子與人生:
1、就算是believe,中間也藏了個lie;
沒有一百分的另一半,只有五十分的兩個人。
窩在沙發上,一口氣讀完<轉山----邊境流浪者>,攪得我老眼乾澀,腰痠背痛;但跟著文章壯遊的心靈,卻是充塞著山川豪氣,振奮莫名。
謝旺霖,1980年生於中壢,24歲時得到「雲門流浪者計畫」的資助,於2004/10/6~12/6,展開勇闖滇藏邊境的單車之旅。麗江到拉薩,50多個日子,1800多公里的旅途,千山我獨行。一路上,淚與汗反覆交織,挫折與恐懼隨行。害怕迷路、生病、山險、野獸、遇騙、遭劫,擔心降雪、路斷、糧缺…..偏偏這一切都碰上了。雙腿越過數不清的山巔,白馬雪山4292m、烏拉山口4338 m、東達大山5008 m、米拉雪山5013 m....雙眼驚瞿於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拉薩河的一瀉千里,不捨晝夜,奔流而去。
苦行於大山大水,遍歷當地風土民俗。這麼年輕稚嫩的生命,竟有這麼不尋常的際遇,去實現夢想,放大生命的格局。更難得的是他的文字功力,誠實質樸,沉穩厚重。
若在十年前問工程師:「怎樣才能在網路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他會說:「架設一個個人網站。但門檻高,需要資金,技術、時間。」
在今天呢?部落格(blog)、微網誌(microblog),讓人隨時隨地都可輕易發聲。微網誌如Facebook、Plurk,在台灣風行,但於中國都遭封鎖。入口網站新浪網,於大陸引領microblog風潮,並將它譯為「微博」。
古人讀書,寫手札、抄筆記,口誦默記,知識存於腦海。
今人不愛讀書,迷上網。要資料,Google一下,選取、複製、貼上,檔案存在硬碟中。
碰到不給存取的資料,則用相機對著螢幕拍,存成影像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