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長沙> 1925年10月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是一首別具特色的秋之歌。她脫盡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絢麗多彩的湘江秋景,引領讀者去感受詞人的豪情壯志。
她是一首長調,詞中描繪的<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中流擊水圖>拼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生動活潑的全景式寫意風景畫。
全詞共分上下兩片,上片主要寫寒秋景物,並即景抒情,大膽發問:中國的命運,究竟“誰主沉浮”。“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點明了時令和地點。“獨立”二字,突現了詞人雄立橘子洲頭,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接下來的七句,由一個“看”字總領,通過萬山,漫江,霜天,飛鷹,游魚等一系列意象,不斷地變換視角,將遠眺,近觀,仰視,俯瞰四個角度所見景物揉合起來,形成了遠近相間,動靜結合,色彩鮮明的藝術張力,寒秋景物因此而生動,活潑,壯麗起來。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將無形的歲月,化為有形的崢嶸的山峰,給人巍峨奇麗的崇高美。一個“憶”字,使詞人從舊地重遊,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那時候,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激情奔放,鬥志旺盛。面對大好河山,指點評論,激揚文字,視軍閥,統治者如糞土。
最後以一個“記”字,勾勒出了一幅“中流擊水圖”。浪遏飛舟,用語雖極為誇張,但也凸顯了勇者無懼的萬丈壯志豪情。
<沁園春 雪> 1936年2月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鵰。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天地茫茫,純然一色。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 “長城內外”,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 ,是自西向東,胸中丘壑如此遼闊,顯示了詩人的大氣磅礴。“惟餘莽莽,頓失滔滔”,指冰封之後,長城內外,只剩白茫茫一片,長江黃河,頓失滔滔氣勢。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山”,“原”都是靜物,在大雪飄飛中遠望綿延起伏的山勢和丘陵,有如銀蛇在飛舞,蠟象在奔馳。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這三句寫的是虛景,遐想天若轉晴,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艷麗景象,一如“紅裝素裹” 的妖嬈少女。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江山如此美好,引得古今許多英雄為之傾倒。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鬥。“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為江山傾倒的姿態,並揭示了為之奮鬥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鵰。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於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一加以評說。用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並沒有一概否定。對於成吉思汗,則欲抑先揚,用”只識“二字,嘲諷他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俱往矣”三字,將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這是詩人的自信與抱負。
1925年10月,毛澤東寫 <沁園春 長沙>,發出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疑問。1936年2月,他寫下了<沁園春 雪>,給出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答案。兩首詞詞牌相同,結構相似,主旨相連,一問一答,遙相呼應,妙趣橫生。正是十年思索,十年磨劍,終於攀上生命的巔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