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尋章摘句 (192)
- Mar 10 Tue 2020 21:14
潤物細無聲
- Jan 28 Tue 2020 08:57
素養教育 打造未來人才
種樹如培佳子弟 擁書權拜小諸侯
教了28年的書,唸過教育研究所,卻在50歲時逃離杏壇的我,看完天下雜誌《2019年教育特刊》之後,覺得這次的教改好像走對方向了。有些篇章看了好幾遍,怕日久就忘,打起精神摘錄了該刊的精義,當然,本文也可以給家裡有小一、國一、高一小朋友的父母參考,從而快速的瞭解當今教育政策的興革與變遷。
- Jan 09 Thu 2020 21:34
和諧的數位社會從何建立?
YouTube、Fb的商業模式,鼓勵用戶發布能引發網友回應的內容,原因是越多人參與其中,就越有機會賣出更多廣告。但此設計也助長了分裂社會、強烈情緒化或極端的內容傳播,而這樣的內容反過來又能促成社群「同溫層」的形成。同溫層成員互相反映並強化彼此類似的觀點,助長更極端的內容和「假新聞」的傳播。
網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作與交流機會,但我們並未因此大規模的在線上擴展社交圈,反而回復到集結成小圈圈、衝突不斷的部落形態。在現實生活中與陌生人互動時,我們往往客氣有禮,但一上網就變了樣。我們該如何重拾合作的能力,找出彼此的共通點,共存共榮呢?
- Nov 26 Tue 2019 16:04
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
- Oct 22 Tue 2019 08:22
社群媒體讓世界變得更好?
社群媒體(social media)是人們用來創作、分享及交流意見的虛擬社區和網絡平台,常見的社群媒體有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而臉書則是有史以來最能瞄準社群的廣告平台。
它會觀察那些事逗你開心,那些會惹你生氣,然後把這些資訊告訴「想透過個人資料接觸消費者」的公司來投放廣告。它也會觀察眾人關心的動態消息,然後讓你看到各種貼文,誘你繼續瀏覽,看到更多廣告。它使用的演算法,其實就是情緒幫浦(emotion pump)︰看完一則讓你發笑或生氣的貼文,它會立刻呈現另一貼文,要你不斷的看下去。極端的貼文內容,會持續刺激使用者的情緒,讓幫浦保持運作。
- Jun 23 Sun 2019 14:24
人情留一線
親朋好友閒聊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一種人經常以怪罪別人、指責別人的方式,塑造自己「都沒有錯」的形象。
「那你就錯了」,是他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這是一種低自尊反彈出的高自尊需求,以「錯的都不是我」來表示自己沒有瑕疵,無需負擔任何責任。
- Jun 07 Fri 2019 11:55
肯定不完美的自己
美國暢銷書作家韋斯特弗(Tara Westover)五月在麻州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呼籲學子將眼光放遠,不要局限於社群網站呈現的表淺形象,要擁抱、肯定不完美的那個自己。
美國暢銷書作家韋斯特弗(Tara Westover)
- Mar 30 Sat 2019 08:28
遠離紛亂的訊息
幾米,少數登上世界舞臺的台灣作家,許多繪本已風靡海內外,被翻成美、法、德、韓、日、泰、西班牙等國譯本。
天馬行空的創意、華美細膩的筆觸、鮮明絢麗的色彩、發人省思的文字,讓他的作品在孤寂中透露出溫馨,疏離裡洋溢著純真。
- Feb 24 Sun 2019 14:23
又濕又冷的週日
《梵谷︰在永恆之門》,花了兩小時看完,再以2X速度播放,摘錄片中的精彩旁白,就這樣,打發了又濕又冷的星期假日。
梵谷︰「我討厭霧,厭倦黯淡無光,我想尋找新的光線,用於尚未面世的畫作---明亮的畫,在陽光下畫。」
- Feb 16 Sat 2019 14:41
老師的功課
當老師,認出孩子是甚麼料,比教出孩子成材更讓人開心。趴在那裏昏睡的是豬舍裡的豬?還是莊子說的乘風高飛的鵬?沒人知道。
豬有豬的可愛,鵬有鵬的奮鬥,都是功課,無須上下。但你必須認出,才有下手著力處。
- Feb 12 Tue 2019 20:55
吃喝玩樂之外
- Dec 10 Mon 2018 21:29
存在?不存在?
- Nov 26 Mon 2018 13:50
記憶如何對你說謊
2018/7《讀者文摘》刊載了一篇令我驚訝的文章︰﹤不真實的記憶﹥;讀完後趕緊摘錄三個重點,免得日後回想又被記憶給騙了。
一、我們都以為記憶像一套個人專屬的閉路電視,會錄下自己所看到或做過的一切,其實不然,「人的記憶更像是維基百科的網頁,你能進去修改內容,別人也行。」
二、人喚起記憶時,並非像在腦中資料庫翻找正確的檔案那般,而是重新編寫那個檔案。每當回想起,都是主動重建,因此每次的回想,都會添加虛構或錯誤的可能。
- Sep 14 Fri 2018 14:52
長壽的秘訣
《萬像----百人百歲慶百年》這本書,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出版,由文字記者及攝影師採訪百位百歲以上的人瑞,記錄他們耐人尋味的生命故事,彙編成巨冊,用以慶祝中華民國百歲生日。
說它巨冊是真的,月餅禮盒那般大,三斤花東米那樣重,拿著翻閱還有點吃力。
- Aug 28 Tue 2018 09:35
夫妻臉
科學家利用核磁共振造影儀(fMRI),測量腦神經對不同認知活動的激發量和神經反應的部位,發現好朋友之間的腦神經活動有很高的相似性。說白一點,就是好朋友不但心心相印,更是腦腦同波。
反過來問︰「兩腦的相似程度,可以預測朋友的友好程度嗎?」
答案是肯定的。
- Aug 18 Sat 2018 08:03
台大最狂教授的叢林生存課
叢林法則(Law of the Jungle)不外乎強凌弱、眾暴寡、大欺小,也就是達爾文的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或一般人口中的粗鄙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roughest)。
但《Power錕的大人學---台大最狂教授的14堂叢林生存課》這本書,則提出3S激發生命力方程式︰Suffer+Struggle+Superiority=Joy,教您如何在殺戮叢林中脫穎而出,樂享優越。
- Aug 03 Fri 2018 14:20
黎智英的創業傳奇
兩百多頁的書一天半看完,好久不曾有這種勁兒,是甚麼樣的書讓我像看金庸小說一樣,置脖子痠痛眼睛乾澀於不顧欲罷不能?答案是︰《我是黎智英---一塊港幣到五億美金的創業傳奇》。
1948年出生在貧窮的廣東農村。
- Jul 18 Wed 2018 10:02
消費社會的文明危機
烏拉圭前總統荷西.穆卡西,曾被國際媒體封為「全世界最窮的總統」。他經常獨自開著1987年出廠的福斯金龜車,帶著三條腿的狗到處趴趴走查訪民情,「窮總統、老爺車和老狗」的照片瘋傳全球。但他說他並不貧窮,只是選擇簡樸低調的生活方式。簡樸生活的目的不是節衣縮食,而是爭取不被消費支配的自由。
2012年穆卡西在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發表演說,他說:「人生在世的意義不只是空泛的進行開發,我們生而為人是要活得幸福…今日傷害地球的是過度消費,人們開始製造壽命不長的產品,才能賣得更多…人民必須不斷工作,維持『用完即丟』的文明,這使我們陷入惡性循環中…人類面臨生態浩劫的原因,是出在我們所建立的文明型態…追求發展不能和幸福背道而馳,開發的目的是要追求人類的幸福、是愛、是珍惜土地、是構築人際關係、是教養下一代、是維繫友誼,是擁有這些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東西。」
- Jun 24 Sun 2018 16:29
游於藝
夏至溽暑,待在家中翻閱《家庭美術館》叢書,莊嚴、楚戈、朱銘、傅申、張大千、劉國松、劉興欽…等名家的作品,予人「入清涼境,生歡喜心」的愉悅。用手機拍了幾張照片,見證這「一簾花氣,四壁書香」的美好時光。
張繼《楓橋再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