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房子,老了,和人一樣,總要出點紕漏。屋頂滲水、牆壁龜裂、油漆脫落、門弓壞了…花錢整修事小,難熬的是施工期間的髒亂吵雜,但清掉沒用物品後多出的小空間,給自己添了靜坐翻書、聽風聲雨聲的地方,也頗值得。
目前分類:生命科學 (68)
- Feb 22 Wed 2023 15:04
單靠基因 成不了人
- Jul 09 Sat 2022 09:55
「第四劑疫苗」與「鬼壓床」,專家如何說
里辦公室廣播:「65歲以上長者打過第三劑新冠疫苗且滿5個月的長者,可至平鎮區廣成街婦幼館接種第四劑」,里長聲聲催促,可我卻猶豫不決,要不要去打追加劑?都已打過3劑了,注射到體內的究竟是些甚麼東西呢?
近期的《BBC Knowledge》,剛好有篇文章談論到mRNA疫苗,內容概要是:
- Jul 05 Tue 2022 08:46
顛覆過去的發現!細胞竟能「無合成分裂」
斑馬魚
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振輝團隊在研究斑馬魚發育時,意外發現一種獨特的細胞分裂方式,其分裂過程不需要進行遺傳物質(DNA)複製,因此命名為「無合成分裂」,於今年4月登上知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並獲專文推薦。
- Nov 23 Tue 2021 09:27
分享閱讀與手遊的樂趣
吃堅果可強化免疫力,補充各種微量營養素,如硒、鎂、錳、鉀等…因此,女兒每個月都為我準備一桶科克蘭綜合堅果(Kirkland Mixed Nuts),依標示內容,它的成分包括:巴西栗、腰果、杏仁、夏威夷果仁、開心果…
大多數時候,我的早餐是饅頭夾水果+豆漿混麥片+一小勺綜合堅果。我喜歡杏仁,總想多吃幾顆,可是用勺子從桶裡舀出來的堅果,卻是顆粒大的巴西栗比較多。為什麼巴西栗,總是出現在瓶罐的上層?而較小的杏仁果則在下層?
- Oct 22 Fri 2021 09:49
平平凡凡的幸福
最近才知道,想生個健康小孩、當個平凡的父母有多難。你必須打敗許多機率,包括10~15%的不孕症發生率,8~10%早產發生率,0.6%死胎發生率, 0.5~1.5%的胎盤早期剝離,0.15%的肩難產,10%的羊水提早破裂,1.4%的先天性心臟病…此外,台灣的孩子,7%有發展遲緩的傾向,1/500的自閉症發生率,1/800的唐氏症,1/1000~3/1000的腦性痲痹,2.2/1000的先天性聽損,2/1000的唇顎裂。父母中有一人過敏體質(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遺傳給下一代的機率是20-40%,父母雙方皆有過敏,機率升高至60-80%。
看著讀幼兒園的寶貝,「鉛筆1、鴨子2.耳朵3、帆船4、勾勾5…」朗朗上口,「ㄅ、ㄆ、ㄇ、ㄈ、ㄉ…」37個注音符號會唸會寫,看似平凡普通,其實啊,是得來不易的幸福,每天都要心存感恩。
- Oct 17 Sun 2021 15:33
老人世界有孩子的聲音
坐在沙發看陳文盛教授寫的〈連鎖反應的威力〉,孫女偎到旁邊想探個究竟,我說:「《科學人》妳看不懂啦!」愛看書的她不死心,順手抓一本茶几上的《BBC知識》翻閱,一會兒說阿公你看「指猴擁有靈長類最古怪的雙手,有6根手指,中指特別長」,一會兒又說「撒哈拉沙漠的快腿螞蟻,奔跑速度可達85.5公分/秒」…我想深入了解PCR、Ct值、Rt值的心緒被她不斷插話打亂,乾脆放下書跟她耗,我說奧運選手100公尺只要10秒就跑完,若由快腿螞蟻去跑要多少時間?聽到數學,她一溜煙就跑了。唉,女生就是討厭這一科。不過這祖孫互動,令我想到在《天下》雜誌看到的一句話:「讓老人世界有孩子的聲音,這就是共老、共容。」
退休後常聽人家說,千萬不要答應幫忙帶孫子,否則就如何如何…我已有四個孫,三男一女,有時會想若不主動建立跨世代的連結,兩老孤獨的守著家,日子會比較快樂嗎?
- May 18 Tue 2021 10:44
病毒近在身邊,美景遠在雲端
報紙頭版頭斗大的標題:本土病例+333。準備吃早餐的我,看到這駭人的數字,不自覺的摸摸額頭,聞一聞麵包、咬它一口;確認了體溫嗅覺味覺一切正常如昨,深深的吸口氣,知道肺葉在胸腔中依舊安然舒展,覺得好幸福。
COVID-19確診要靠採檢,醫生說採檢很痛,將棉枝探入鼻腔深處戳刺紅腫的鼻咽後側取得分泌物,務必一擊而中。後續的治療很辛苦,即使病癒,肺部的斑痕仍然隱約可見,或浸潤,或開洞,或纖維化,忠實記錄此身所歷。
- Feb 27 Sat 2021 11:49
日知其所無
- Feb 10 Wed 2021 06:09
靈魂出竅不是超自然現象
《死後的世界》、《瀕死經驗調查》這二本書,將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從虛構的幻覺,轉變成一門可以實證研究的領域。
瀕死經驗具有某些共通性,例如痛苦消失、看到隧道末端有光芒、覺得自己和身體分離並飄浮其上、見到在世或已故親人、今生快速在眼前閃過、感覺非常平靜…
- Dec 28 Mon 2020 09:18
從明察秋毫到見微知著
成群麻雀田間飛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hJ5GATgWw
稻作成熟時,每隻麻雀每日攝取穀物約4~5公克,200隻麻雀一個月能吃掉30公斤收成。看到成群麻雀在田間飛翔,我能想到的就是農人的損失。但科學家看到成千上萬黃頭鷺向南遷徙,或是幾百萬隻蝗蟲集體飛行,想到的是:「牠們聚在一起,急速飛翔,為什麼不會互相碰撞呢?」
- Dec 20 Sun 2020 06:24
不要宅在家裡
- Nov 27 Fri 2020 15:10
豬事一籮筐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他父親是養豬戶,政策制定決不會犧牲豬農權益;新北市長侯友宜說爸爸是殺豬的,自己因而練就了抓豬的本事;KMT立委們連續好幾週扛著塑膠豬逛立院,秋鬥時還推著粉紅豬遊大街…政治人物都在蹭萊特多巴胺新聞熱度博取聲量,這讓我想起念高中前與豬共舞的年少歲月。
50年代的農村家家戶戶都養豬,多則一、二十頭,少則七、八頭。養豬很麻煩,要幹的活很多,十幾歲的孩子也得擔些雜務,替父母分勞。
- Sep 19 Sat 2020 21:23
熊蜂螫葉催花開
物種個體存活與種族延續的基本法寶:適應環境變遷。為應付全球暖化,熊蜂(bumble bee)的適應行為令人嘆為觀止。
《科學人》雜誌:「熊蜂用尖尖的蜂嘴破壞植物,彷彿用打洞機,在葉子上打出一個又一個的洞。牠們究竟在做甚麼?吸取葉汁嗎?不,牠們打了洞就離開,停留的時間很短。
- Sep 02 Wed 2020 21:32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
惡夢胡攪蠻纏了一整晚,夢見自己又在課堂講不停。諄諄教誨沒人理,滿腔熱血涼到底。醒來翻閱《科學人》,瞭解新冠病毒源起。
病毒是一種不尋常的怪物,雖然它只是一團遺傳物質,卻會侵入細胞,夾持胞器複製核酸、製造蛋白質外殼,組裝完成的病毒軍團,脹破細胞釋出後,再感染鄰近的細胞。
- Aug 26 Wed 2020 10:06
養好菌 保健康
《讀者文摘 》2020年5月號:「胃腸道裡住著各式各樣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甚至是病毒,統稱為微生物群落。腸道細菌在體內發揮許多重要功能,譬如協助免疫系統、產生令人愉悅的血清素、將食物轉化為可供身體使用的能量,以及處理外來異物與毒素。腸道細菌好壞都有,但有時壞菌佔了上風,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調或菌叢失衡,進而影響健康。
腹瀉、便秘、脹氣、噁心、胃灼熱,是腸道健康出問題的典型症狀,根據營養師的說法,胃食道逆流、腸道發炎、腸躁症,都與微生物群失衡有關。
- Jul 07 Tue 2020 10:40
羊稠步道甲蟲季
獨角仙的卵、幼蟲、蛹都在腐植土中生長發育,農民口中的「雞母蟲」就是牠的幼蟲。成蟲破土而出,雄蟲有大犄角,雌蟲則無。每年夏季是牠的繁殖季節,愛在光蠟樹上蔓延。
- Jun 22 Mon 2020 14:34
培養會發問的下一代
五歲外孫又捧著繪本來問我:「特暴龍在那個時代吃甚麼?」「怎麼知道大象龜的殼重達100公斤?」
- Mar 19 Thu 2020 15:22
福禍相倚,泰然處之?
龍潭棒球名人堂的棒球體驗區,有個立體模型可讓球迷了解,投手丟出的球是以什麼路徑飛向打擊區。按下伸卡球的鍵,燈管就會顯示球快速的向左側旋轉,在進入打擊區前會切向打者內側且下沉;按下蝴蝶球的鍵,球的飛行軌跡飄忽不定;滑球則會大幅度的往外角方向移動…精彩的設計,讓我忍不住多玩幾次。
- Feb 24 Mon 2020 15:52
《101 串丸子》 一張照片的聯想
在網路看到這張照片,覺得好美,下載存檔。
甚麼叫做美?美感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