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尋章摘句 (192)
- Mar 24 Wed 2021 09:06
治病先治心
- Mar 19 Fri 2021 11:42
變老,就像天黑得很慢
《天黑得很慢》是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201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這部現實主義作品,通過生動有趣的事例展現了老年生活的圖景,在揭示困境的同時,實際上也為應對變老點亮了一盞明燈。
作者引用米蘭·昆德拉說過的一句話:「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很多老人自以為懂得很多,其實並沒有做好面對老年這一段路的準備。人從60歲進入老境,到離開人世前,這段時間裡有些風景應該被記住。記住了,就會心中有數,不會慌張。
- Jan 20 Wed 2021 11:15
熱愛某些事物(Love for something)
- Nov 25 Wed 2020 15:23
中國最美的地方
《中國最美的地方 排行榜》,中地文化出版,該書把中國的名山、大湖、森林、沙漠、草原、濕地、峰林、峽谷、瀑布、古鎮…予以分類排名,精彩的拍攝,彰顯景色的絕美,忍不住拿起手機翻拍幾張,做為日後神遊之憑藉。
婺源,青山雅致秀美,清流抱戶穿村,黃色油菜花襯著粉牆黛瓦,如詩如畫。
- Nov 06 Fri 2020 08:49
成如容易卻艱辛
2020年8月號《科學人》雜誌說,對抗新冠病毒的感染,沒有神奇的處方,幾項簡單實用的方法,認真去做,就可提升身體的免疫力:
一、不要抽菸
二、營養均衡
- Oct 26 Mon 2020 20:49
貶好貶滿 人生更精彩
- Oct 06 Tue 2020 14:53
鳥兒啊,小小腦袋如此聰明
2006年德國波宏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把一隻喜鵲抓出籠子,戴上頭罩,用一小片黃色貼紙黏在牠喉嚨的羽毛上,接著把牠放進有大鏡子的測試籠,並在隔壁房間以監視器觀察。喜鵲看了鏡子一眼,馬上用力搔抓脖子並磨蹭地板移除貼紙,然後看著鏡中的自己,逐漸平靜下來。這種行為在猿類被視為具有「自我辨識」能力的證據,而在鳥類是第一次被觀察到。
除了人類,當時只有黑猩猩、紅毛猩猩、印度象、瓶鼻海豚等腦容量大的哺乳類,曾被觀察到表現出這種「自我辨識」的能力。鳥類的腦袋那麼小,理應不具有這種能力。但過去20年來的研究發現,儘管鳥類和人類的大腦差異極大,經過數億年的演化,兩者出現了極為類似的認知功能,也都擁有高階學習、自我覺知和行為決策的能力。
- Oct 04 Sun 2020 11:34
深情而不滯於情
哈佛大學教授阿列·博克(Arlie Bock)長期研究「怎樣才能幸福?」他的結論是:擁有「真愛」,才是幸福與否的關鍵---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
甚麼是真愛,從小到大沒人教導我們,但它卻牽繫每個人的一生。在追求情愛的過程中,許多人都被折騰得遍體鱗傷、形銷骨立。
- Sep 11 Fri 2020 10:39
深偽科技戰
- Sep 08 Tue 2020 21:39
WHY ARE WE SO ANGRY?
臉書改變演算法之後,同溫層的討拍文就變多了,意識型態不同的朋友也漸漸消失了。臉書雖然仍是重要的社群媒體,但用大數據將人類情感分類的做法,遲早會讓人厭惡進而變得不受歡迎。
臉書裡可有可無的資訊,親疏無常的網友,只是填補無聊時刻的矽膠,但這種填滿罅隙的方法,終究會是惡性循環,人在滑手機時腎上腺會分泌皮質酮,當皮質酮累積,心情就會變得焦慮,紓解這種感覺的方法,就是再次查看手機。也就是說,一離開社群媒體,心癮、手癮就作祟,越滑手機越焦躁。
- Aug 15 Sat 2020 15:51
當時父母念 今日爾應知
- Jul 19 Sun 2020 17:20
讀書之樂樂無窮
- Jul 16 Thu 2020 17:14
百歲可期 憂喜參半
- Jul 11 Sat 2020 11:44
捕捉老化的一抹浮光掠影
生命永不落(How We Age)的作者馬克·艾格洛寧,是佛羅里達州最大的安養中心的精神科醫生,他工作的地方被戲稱「上帝的候客室」,他的病人平均年齡將近一百歲,來看門診的八旬老翁,在他眼中是青少年,七十歲的,根本是嬰兒。他說,身為老人精神科醫生,我學到的是「老化等於生命力、智慧、創造力、靈性,以及希望。」
但社會普遍的觀點卻是:「老化等於死亡,老化等於失智。」他說這樣的認定,是侮辱老人,也詆毀照顧他們的人。真正失敗的不是老年,失敗的是我們沒有創造力和意願,去想像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有自己的方向和意義。
- Jun 29 Mon 2020 09:07
浮世到頭須適性
據教育部統計資料,全台灣的大學生,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休、退學,原因大多是「志趣不合」。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說,這樣的困境每四位大學生父母就有一位要面對,可是大家為什麼都不擔心?不覺得可怕?「因為每個人都覺得這種事不會發生在自己家裡,我的孩子只要考上有前途的科系,人生從此幸福美好。」
葉教授說,人生是看一輩子的,不是只要贏在十八歲就好。教育不是家長、老師、補習班去幫孩子用最速成的方式拿到錦標,教育要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了解自己是甚麼樣的人,了解未來有甚麼選項,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並努力研究積累成果。因此,與其幫孩子走上你認為最好的路,不如給他時間空間,探尋最適合他的志趣,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 Jun 12 Fri 2020 13:05
莫聽穿林打葉聲
「罷韓」闖關成功後,有個親戚在臉書po了這段文字:
「今天開始暫時不想看新聞了,因為,民進黨當道,已經沒有是非公義,其它政黨也沒作為(尤其是國民黨)。不如南北各一國吧,看你要去那一國,大家皆大歡喜,每天鬪來鬪去,都快發瘋了。以後去高雄灑泡尿拉堆屎就可以走了,高雄(南台灣國)再見了!」
看到這則義憤填膺的貼文,我啞然失笑,心想,電視新聞黨派化又不是今天才有,只是於今尤烈罷了,幹嘛那麼生氣,不過他遲來的覺醒,讓我想要與大家分享兩個觀點。
- May 11 Mon 2020 10:23
問睡眠為何物
- Mar 28 Sat 2020 15:40
輿論戰爭
客家諺語:「春天面,時時變。」昨日穿短袖短褲還嫌熱,今天氣溫驟降外加間歇性強降雨,老天爺把人困在家裡,或許有幫忙控制新冠肺炎延燒之深意。閒閒沒事打開電腦敲敲鍵盤,摘錄些新知打發時間,不知可否稱做「不為無益之事,奚遣有涯之生。」
網路媒體已被武器化,它本來只是平台,如今卻成為砲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