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初春,搭輕軌到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參觀,很驚訝怎會有一個館在牆壁上寫著「厭世青」三個大字,旁邊還有小標語︰「我盡全力放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world weariness—living in vain」,都是一些負面、抱怨、牢騷語。因為尚未開館,我拍了張照片就離開,繼續在駁二閒逛。
最近在印刻文學(INK)看到幾段文字,才了解甚麼叫「world weariness厭世」、「厭世代」、「living in vain白活了」︰
2018初春,搭輕軌到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參觀,很驚訝怎會有一個館在牆壁上寫著「厭世青」三個大字,旁邊還有小標語︰「我盡全力放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world weariness—living in vain」,都是一些負面、抱怨、牢騷語。因為尚未開館,我拍了張照片就離開,繼續在駁二閒逛。
最近在印刻文學(INK)看到幾段文字,才了解甚麼叫「world weariness厭世」、「厭世代」、「living in vain白活了」︰
《雍正王朝》,終於看完了。全劇44集,每集40分鐘,看得我廢寢忘食,目眩神搖。每集都結束於懸疑驚悚,逼得你一直想看下去,欲罷不能。
看完全劇心裡有些感想,趁印象還深的時候,就趕緊寫下吧。
「囚」這個字,一看就知︰每個人一出生就被框住了。被名利慾望、家庭生計、人情義理、習慣嗜好、時間空間…「囚」在牢獄般的框架裡了。
而網路的發明、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社交軟體的精進,則編織了更綿密的框架,把人的心思牢牢的「囚」在巴掌大的螢幕裡。
從小,中華民國教育部欽定的課本教導我︰我們大陸是一葉美麗的秋海棠。蒙古是秋海棠上好豐美的上方那一片。直到上了大學,偷偷摸摸看對岸禁書,赫然發現,秋海棠已經變成老母雞,人家外蒙古早就獨立出去啦。這件代誌,理論上實務上都事不干己,但我真的,忽忽若有所失,國族情感似有損傷。
在中壢藝術館觀賞《採菊東籬》書畫展,有些字畫你根本不知內容為何,但那氣勢、筆鋒就是吸引了你,讓你駐足凝觀、細心品味,心想每幅作品從選句到鋪紙、濡墨、揮毫,都蘊涵著書家的學養器識、今生閱歷與沉潛琢磨吧。
用手機拍了幾幅字畫,回家後每看一次,就多一分體會,咀嚼玩味之樂,不足與外人道也。
頭在脊椎正中心的頂端,它的重量約為體重的1/10。脊椎與頭部呈一直線時,肩頸處於最沒有壓力的狀態,頭部只要往前傾一吋,肩頸的負擔就會增加一倍。打電腦、滑手機、低頭久坐,或習慣性翹腳彎腰駝背,是導致肩頸痠痛的主因。
---坐姿端正,挺胸抬頭,是健康生活的第一步。
Google提供免費的搜尋引擎,Facebook提供免費的社群互動,Line提供免費的即時通話訊息,在免費服務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時代,你是否想過︰「天下真有白吃的午餐?網路公司在做慈善事業嗎?」
真相是︰你每天使用這些服務,就是與這些公司做交易,而商品就是你個人的隱私與社群關係﹗
網路時代,雲端知識庫林立,無須手捧書本,就可透過網路搜尋各種資訊,不但無遠弗屆,而且影音俱全,真是「秀才網前座,寰宇彈指來」,天上人間,多少奧秘,盡在手機中。
但進入社群媒體,你只關注想法和你相近的人。追蹤此人,加為朋友,只是在建立自己的「同溫層」。網路上瘋傳的新聞,你檢舉它虛假捏造,但同溫層的人可能把它視為事實。
使用智慧型手機以後,閱報、看書的時間越來越少。網路上的大量訊息,臉書上轉貼的文章,佔去了大部分的讀書時間。它有擴大閱讀領域的好處,也有缺乏系統閱讀的缺點。
手掌大的機器牽引著我們的感知、情緒與思考。連上網路就以為掌握世界,能論辯世間之事。但網路時代的「知」,未必是「知」。
「你今天在中壢SOGO拍了一張照片…」手機出現這則通知,讓我嚇呆了。
我確實在SOGO 10F誠品書店拍了張照片,因為我怕回家就忘了《胡蘭成.天地之始》這本書的書名。拍照存檔,為的是改天到圖書館,可以不假思索就借閱此書。
柯錫杰談攝影︰「好比數學中的減法,如果你看到的是五,一口氣把五通通拍出來,結果將是尋常的風景明信片。如果你用你的心、眼去體會,眼前所見的景緻,是甚麼部分令你感動,集中表現這部分,把它影像化,拍的是五減二之後的三,這才是你自己的風景。」
經過減法拍出的作品暗示性強,留給觀者參與、玩味的空間。
不知是機率還是選擇,從幾萬冊館藏中把這兩本書借回,擺在客廳,隨心所欲的翻閱。
陳芳毓的<賴桑的千年之約>,李紹榕的<最光明也是最黑暗的醫療現場>,看啊看的不禁感嘆︰這個社會真的是甚麼人都有,人性更是複雜而多元,絕不是好壞善惡就可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