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德國波宏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把一隻喜鵲抓出籠子,戴上頭罩,用一小片黃色貼紙黏在牠喉嚨的羽毛上,接著把牠放進有大鏡子的測試籠,並在隔壁房間以監視器觀察。喜鵲看了鏡子一眼,馬上用力搔抓脖子並磨蹭地板移除貼紙,然後看著鏡中的自己,逐漸平靜下來。這種行為在猿類被視為具有「自我辨識」能力的證據,而在鳥類是第一次被觀察到。
除了人類,當時只有黑猩猩、紅毛猩猩、印度象、瓶鼻海豚等腦容量大的哺乳類,曾被觀察到表現出這種「自我辨識」的能力。鳥類的腦袋那麼小,理應不具有這種能力。但過去20年來的研究發現,儘管鳥類和人類的大腦差異極大,經過數億年的演化,兩者出現了極為類似的認知功能,也都擁有高階學習、自我覺知和行為決策的能力。
鴨類和鸚鵡等鳥類可展現出複雜的認知能力,包括推論因果、社會認知及想像能力。而近年的研究也發現,鳥類的腦具有高密度的神經細胞,能加速訊號傳遞,彌補了腦容量小的限制。若用數據比較動物的大腦,就可明瞭鳥類小小的腦袋為什麼能夠如此聰明!
一、以大腦的重量(公克)排序:
(1)非洲象4700(2)人類1300(3)豬65(4)鴕鳥25(5)渡鴨14(6)狨猴7.8(7)喜鵲5.4(8)松鴨4.6(9)雞3.2(10)鴿子2.1(11)大鼠1.8(12)錦花鳥0.5
二、以腦皮質神經細胞數量(億)排序:
(1)人類163.4(2)非洲象55.93(3)渡鴨12.04(4)松鴨5.29(5)喜鵲4.43(6)鴕鳥3.17(7)豬3.07(8)狨猴2.45(9)雞1.24(10)鴿子0.8(11)錦花鳥0.55(12)大鼠0.31
從上列數據,研究人員的結論是:鳥類的神經細胞以較緊密的排列方式擠壓在一起,神經訊號的傳遞路徑因此較短,而高密度的神經細胞,讓神經衝動傳導速度更快,補償了腦袋較小的劣勢。
摘錄自《科學人》雜誌 2020年7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