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壢藝術館觀賞《採菊東籬》書畫展,有些字畫你根本不知內容為何,但那氣勢、筆鋒就是吸引了你,讓你駐足凝觀、細心品味,心想每幅作品從選句到鋪紙、濡墨、揮毫,都蘊涵著書家的學養器識、今生閱歷與沉潛琢磨吧。
用手機拍了幾幅字畫,回家後每看一次,就多一分體會,咀嚼玩味之樂,不足與外人道也。
在有酒時舞墨 於無佛處稱尊
雨醒詩夢留蕉葉 風載書聲出藕花
聞鐘投野寺 待月過前溪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 秋雲暗幾重。
「雨醒詩夢留蕉葉,風載書聲出藕花。」蕉葉,應該是指蔣坦的「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那藕花又是甚麼出處?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在郊野水邊的亭子裏,邊喝酒邊欣賞周遭景色,喝得醉醺醺的,連回家的路都認不清,竟把船划入一片荷花叢中。心急如火,胡亂的划着槳,找尋歸路。忽然呼啦啦一陣響聲,河灘上飛起了一羣被小船驚起的水鳥。
原來藕花指的是荷花。
還看到一幅李白《把酒問月》的字畫,可惜沒拍好,照片被我刪掉了,但內容我可記得︰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 …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詩人停杯沉思,仰望蒼穹發問:亙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從何時就存在的呢?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想要飛到月亮以求長生不老,皆徒勞無功,而明月依然用萬里清輝普照塵世,伴隨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們。
… … …
古人今人像流水般離去,面對天空中萬古如一的明月,或許都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感慨吧!但願當歌對酒時,皎潔的月色能夠照耀酒杯,讓我盡情享受當下的美好人生。
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回到酒,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
這首詩可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比美,情理並茂,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