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認出孩子是甚麼料,比教出孩子成材更讓人開心。趴在那裏昏睡的是豬舍裡的豬?還是莊子說的乘風高飛的鵬?沒人知道。
豬有豬的可愛,鵬有鵬的奮鬥,都是功課,無須上下。但你必須認出,才有下手著力處。
目前分類:尋章摘句 (123)
- Feb 16 Sat 2019 14:41
老師的功課
- Feb 12 Tue 2019 20:55
吃喝玩樂之外
- Dec 10 Mon 2018 21:29
存在?不存在?
- Nov 26 Mon 2018 13:50
記憶如何對你說謊
2018/7《讀者文摘》刊載了一篇令我驚訝的文章︰﹤不真實的記憶﹥;讀完後趕緊摘錄三個重點,免得日後回想又被記憶給騙了。
一、我們都以為記憶像一套個人專屬的閉路電視,會錄下自己所看到或做過的一切,其實不然,「人的記憶更像是維基百科的網頁,你能進去修改內容,別人也行。」
二、人喚起記憶時,並非像在腦中資料庫翻找正確的檔案那般,而是重新編寫那個檔案。每當回想起,都是主動重建,因此每次的回想,都會添加虛構或錯誤的可能。
- Sep 14 Fri 2018 14:52
長壽的秘訣
《萬像----百人百歲慶百年》這本書,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出版,由文字記者及攝影師採訪百位百歲以上的人瑞,記錄他們耐人尋味的生命故事,彙編成巨冊,用以慶祝中華民國百歲生日。
說它巨冊是真的,月餅禮盒那般大,三斤花東米那樣重,拿著翻閱還有點吃力。
- Aug 28 Tue 2018 09:35
夫妻臉
科學家利用核磁共振造影儀(fMRI),測量腦神經對不同認知活動的激發量和神經反應的部位,發現好朋友之間的腦神經活動有很高的相似性。說白一點,就是好朋友不但心心相印,更是腦腦同波。
反過來問︰「兩腦的相似程度,可以預測朋友的友好程度嗎?」
答案是肯定的。
- Aug 18 Sat 2018 08:03
台大最狂教授的叢林生存課
叢林法則(Law of the Jungle)不外乎強凌弱、眾暴寡、大欺小,也就是達爾文的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或一般人口中的粗鄙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roughest)。
但《Power錕的大人學---台大最狂教授的14堂叢林生存課》這本書,則提出3S激發生命力方程式︰Suffer+Struggle+Superiority=Joy,教您如何在殺戮叢林中脫穎而出,樂享優越。
- Aug 03 Fri 2018 14:20
黎智英的創業傳奇
兩百多頁的書一天半看完,好久不曾有這種勁兒,是甚麼樣的書讓我像看金庸小說一樣,置脖子痠痛眼睛乾澀於不顧欲罷不能?答案是︰《我是黎智英---一塊港幣到五億美金的創業傳奇》。
1948年出生在貧窮的廣東農村。
- Jul 18 Wed 2018 10:02
消費社會的文明危機
烏拉圭前總統荷西.穆卡西,曾被國際媒體封為「全世界最窮的總統」。他經常獨自開著1987年出廠的福斯金龜車,帶著三條腿的狗到處趴趴走查訪民情,「窮總統、老爺車和老狗」的照片瘋傳全球。但他說他並不貧窮,只是選擇簡樸低調的生活方式。簡樸生活的目的不是節衣縮食,而是爭取不被消費支配的自由。
2012年穆卡西在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發表演說,他說:「人生在世的意義不只是空泛的進行開發,我們生而為人是要活得幸福…今日傷害地球的是過度消費,人們開始製造壽命不長的產品,才能賣得更多…人民必須不斷工作,維持『用完即丟』的文明,這使我們陷入惡性循環中…人類面臨生態浩劫的原因,是出在我們所建立的文明型態…追求發展不能和幸福背道而馳,開發的目的是要追求人類的幸福、是愛、是珍惜土地、是構築人際關係、是教養下一代、是維繫友誼,是擁有這些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東西。」
- Jun 24 Sun 2018 16:29
游於藝
夏至溽暑,待在家中翻閱《家庭美術館》叢書,莊嚴、楚戈、朱銘、傅申、張大千、劉國松、劉興欽…等名家的作品,予人「入清涼境,生歡喜心」的愉悅。用手機拍了幾張照片,見證這「一簾花氣,四壁書香」的美好時光。
張繼《楓橋再泊》︰
- Jun 02 Sat 2018 21:15
詮釋自己姓名
張大春在《樹與藝,有甚麼關係》一文中說︰「甲骨文的『樹』沒有木字旁,寫作『尌』---右邊的『寸』字就是種樹的手,左上角是樹苗,底下的『豆』則是裝載植物和土壤的盆器。『尌』,一目了然,它的意思就是種樹。」
姓名中有個「樹」的我,看到這段文字,真是開了眼界,心想何不把自己的姓和名作個徹底的了解,既可報答先父為我命名之用心,又能釐清用了七十年卻仍不求甚解的三個字,何樂而不為?
- May 12 Sat 2018 10:05
厭世代
2018初春,搭輕軌到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參觀,很驚訝怎會有一個館在牆壁上寫著「厭世青」三個大字,旁邊還有小標語︰「我盡全力放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world weariness—living in vain」,都是一些負面、抱怨、牢騷語。因為尚未開館,我拍了張照片就離開,繼續在駁二閒逛。
最近在印刻文學(INK)看到幾段文字,才了解甚麼叫「world weariness厭世」、「厭世代」、「living in vain白活了」︰
- May 01 Tue 2018 09:54
乾隆王朝
- Apr 13 Fri 2018 09:41
閱讀是給自己的一種犒賞
- Mar 12 Mon 2018 21:59
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終於看完了。全劇44集,每集40分鐘,看得我廢寢忘食,目眩神搖。每集都結束於懸疑驚悚,逼得你一直想看下去,欲罷不能。
看完全劇心裡有些感想,趁印象還深的時候,就趕緊寫下吧。
- Nov 25 Sat 2017 10:18
囚
「囚」這個字,一看就知︰每個人一出生就被框住了。被名利慾望、家庭生計、人情義理、習慣嗜好、時間空間…「囚」在牢獄般的框架裡了。
而網路的發明、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社交軟體的精進,則編織了更綿密的框架,把人的心思牢牢的「囚」在巴掌大的螢幕裡。
- Oct 01 Sun 2017 15:27
同溫層效應 蔓延中
- Aug 20 Sun 2017 15:20
秋海棠VS老母雞
從小,中華民國教育部欽定的課本教導我︰我們大陸是一葉美麗的秋海棠。蒙古是秋海棠上好豐美的上方那一片。直到上了大學,偷偷摸摸看對岸禁書,赫然發現,秋海棠已經變成老母雞,人家外蒙古早就獨立出去啦。這件代誌,理論上實務上都事不干己,但我真的,忽忽若有所失,國族情感似有損傷。
- Aug 08 Tue 2017 10:44
《採菊東籬》書畫展
在中壢藝術館觀賞《採菊東籬》書畫展,有些字畫你根本不知內容為何,但那氣勢、筆鋒就是吸引了你,讓你駐足凝觀、細心品味,心想每幅作品從選句到鋪紙、濡墨、揮毫,都蘊涵著書家的學養器識、今生閱歷與沉潛琢磨吧。
用手機拍了幾幅字畫,回家後每看一次,就多一分體會,咀嚼玩味之樂,不足與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