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金剛經》的第一次接觸

我三哥篤信佛教,虔誠禮佛。平日樂善好施,也常捐款助印佛經。農曆年前他回老家祭祖,贈我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合刊本乙冊,並謂:閒來沒事可多唸經,以安撫情緒充實心性。」

說真的,我連書名都看不懂,更何況是經文。隨手翻閱,方知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般若,智慧也。波羅蜜,到彼岸。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又為何取名金剛經?金剛硬度高,能切割很多材質,般若妙智慧如金剛,能破解一切妄論我執,去除煩惱超脫生死,到達涅槃彼岸。

為解決看不懂金剛經之苦惱,我先上網讀白話翻譯,再回頭看經文,五千多字三十二個單元,來回讀幾遍,好像也略知其一二。

接著讀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其文字較金剛經淺顯,容易體會。原來六祖惠能一字不識,無意間聽了金剛經,心即開悟,並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偈語,獲得五祖賞識,親授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要一心不亂,才能生清淨心,不可執著在色、聲、香、味、觸、法之上產生的意念否則便受六塵蒙蔽束縛,妄念旋起所以我們應該生發出無所執著的心。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相,對於自我的意念執著﹔人相,人我的對待意念﹔眾生相,自以為是為眾生求永生、為眾生服務以及認為對方是因為執著或業力所受生﹔壽者相,執著長壽、永生。凡夫眾生,往往執迷於我、人、眾生、壽者的表相裡,而心染執著。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已經發菩提心的男女,應該如何安住這菩提心?以及如何降伏妄念呢?」佛說:「善男子、善女人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應該自然散發這樣的心念,滅除度脫一切眾生的執著,使他們回歸到清靜的佛性,當滅除執著後,我們的內心不能有任何一點眾生是我滅度的念頭一切眾生菩提心本來人人具足,只因眾生為塵俗所蒙蔽所謂滅度,也必須是眾生自悟才能自渡,說到究竟,實無一眾生是我所滅,外不見所度的眾生,內不見能度眾生的我。因為學道的菩薩,若執著我有滅度眾生之心,則尚存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就不能稱為菩薩了。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為什麼演說的時候,內心不但不能對相有所執著,而且內心還要如如不動呢?因為世間,凡是有所為而成的法,都是生滅無常,好像夢一樣的虛幻、好像泡沫和影子一樣的沒有自主性、又如朝露和電一般的不能長久,你們應該有這樣的體認。

我也到市圖找鄭自龍教授寫的倒著看金剛經來閱讀,他從社會科學的角度詮釋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是執著,拘泥於規矩。不執著方能找到本性,而佛性就是本性。人一出生本性空白,但經社會化學習,就會型塑自己的個性。不執著,就不會被一元思想或意識型態綁架。

鄭教授說,金剛經的主軸是悟,要達到悟必須先降伏其心,降伏其心的方法是滅度與自修。滅度必須先滅舊認知,再植入新觀念,才能滅煩惱度苦海,不受生死之苦。所有佛法都不離人性,正覺佛性是靠自身的自修與省悟,不是外在宗師的引導。

有為法指人為創造的智慧,此智慧隨時有可能被挑戰修正,所以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過眼即逝。讀經不必靠宗師過度詮釋,佛陀經由自己的頓悟體會佛法,他人的二手三手詮釋,都是夢幻泡影如露如電。

他還引用北京清大陳寅恪教授寫在王國維紀念碑的話:〔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栲〕,若以經解經,是掉入另一個他人編織的俗諦桎栲,何必!

以上這些心得,來自我與金剛經的第一次接觸。如是我聞,會不會有傳播理論說的選擇性接收、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的干擾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etree0330 的頭像
    pietree0330

    手捧流沙 情繫今生

    pietree03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