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女的寒假作業:以「我的家庭」為題,寫一篇短文。
她這樣描述家庭成員:爸爸愛搞笑,媽媽是厨神,弟弟瘋運動,我是讀書人…我笑著說,妳只是喜歡看書而已,不夠資格稱為「讀書人」,把「讀」改成「愛」可能比較貼切,更何況被說是「讀書人」,不見得是一種讚美。
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對「讀書人」的評價,相當懸殊。同樣是讀聖賢書,同樣以進士資格上京為官,有的廉潔自持剛正不阿,有的貪贓枉法無惡不作,朝廷裡小人結黨營私批鬥賢相陷害忠良,手段之殘忍哪還記得孔孟的教誨。
在第四台影集,我看到康熙訓斥群臣:「當朝大學士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罷免四位﹔六部尚書,朕不得不罷免三位﹔看看這七個吧,哪個不是兩鬢斑白,不是國之棟樑,但他們爛了。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上,朕卻把它搞成這個樣子,朕痛心疾首啊!還有你們,雖然各個冠冕堂皇,站在幹岸上,你們就那麼乾淨嗎?朕知道,你們有的人比這七個人更腐敗﹔朕勸你們一句,把自己心肺腸子翻出來,洗一洗,曬一曬…」文武百官被罵得狗血噴頭,跪地求饒請皇上恕罪,一點讀書人的風骨都沒有。
薛仁明《胡蘭成 天地之始》一書中寫道:「學者作學問,多是二手,甚至更多,總是少了植根土壤逕自萌發而出的新鮮,又習於堆疊概念,終至作繭自縛,生命不得清朗。而野老村夫,不掉書袋,不文謅謅,沒知識之負擔,無概念之糾葛,於是元氣飽滿,曠曠蕩蕩…宋以後,士專於儒,儒專於理學,科舉專於八股,結果他們都成了無用之人…」安坐書齋,談理說玄,卻無法將所學轉換成翻轉生命的能量,這樣的「讀書人」,有用嗎?
而今日台灣政壇,擁有博士學位者多矣,但卻把絕頂聰明用來舔共匪,細密心思用來騙選票,不為天下蒼生謀福利的「讀書人」,值得託付嗎?
時代變了,商人想做政客,政客在當演員,演員嚮往權勢。政風敗壞,大都是因為腦筋好、書讀得好的政客守不住道德底線,變爛了。
難怪有人嘲諷說:「能讀到博士是令人敬佩的,但許多博士只認識蚊子的腳和蒼蠅的屁股呢!」名片上印著博士頭銜的政客,請你自問:我還一本初衷淑世心切嗎?我還是一個有為有守的「讀書人」嗎?
毛澤東罵知識分子,比康熙還苛薄,說他們是:「水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中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唉,被說成「讀書人」,你還認為是一種讚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