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丹醫師在大愛〈人文講堂〉的演講:「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聽完後心有戚戚,頗為認同﹔摘錄數則她的觀點,讓子孫知道,長輩是如何看待死亡。
一、哲學家H.Thielicke:「不顧一切代價去延長末期病人生命,是一種恐怖的仁慈﹔醫療無止境的延伸,會妨礙有尊嚴的死亡。」醫生為了避免醫療糾紛,往往做了很多無效醫療,但卻造成病人苦、家屬痛、醫療人員無奈、國家財政惡化的四輸現象。醫療的本質是行善,但如果加給病人的是痛苦,此時是行惡,不是行善。
陳秀丹醫師在大愛〈人文講堂〉的演講:「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聽完後心有戚戚,頗為認同﹔摘錄數則她的觀點,讓子孫知道,長輩是如何看待死亡。
一、哲學家H.Thielicke:「不顧一切代價去延長末期病人生命,是一種恐怖的仁慈﹔醫療無止境的延伸,會妨礙有尊嚴的死亡。」醫生為了避免醫療糾紛,往往做了很多無效醫療,但卻造成病人苦、家屬痛、醫療人員無奈、國家財政惡化的四輸現象。醫療的本質是行善,但如果加給病人的是痛苦,此時是行惡,不是行善。
《花蓮.好山好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rw8HvVZ2M
應是「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季節,怎麼秋颱接踵而來,走了豪雨成災的尼莎,又來個了霪雨霏霏的奈格,《岳陽樓記》說這種「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的天氣,會讓人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鬱悶。年邁老翁雖已習於賦閒,但被困在家裡,心情還是因壞天氣而不甚舒坦。
劉禹錫和白居易的晚年,都深受眼疾、腿疾之苦,積極樂觀的劉夢得勸慰消極退縮的白樂天說,人哪有不老的,老也有老的好啊,我們的經歷更豐富了,一輩子見了多少事,看過形形色色的人,自己的人生閱歷也更深更廣,這個過程就好像積水成江河一樣。細細想來,老了也不全是壞事,只要放寬心胸,我們就無牽無掛快樂自在了。不要再說夕陽西下了,她的霞光依然可以映紅半邊天啊!不要看到太陽西落來到桑榆樹之間而感到悲傷失望,君不見滿天的彩霞絢爛無比,雖然是夕陽,可她還能映照出一片彩霞,鋪滿整個天空呢。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這段話可是千古名句,值得細細咀嚼。
老是什麼狀態呢?
白居易在《詠老贈夢得》一詩中說,人老了,眼睛乾澀,到了晚上每天總是家裡第一個上床睡覺。早上起來也很懶,連頭髮都不想梳。有時手持拐杖出去走走,大多時候都是關著門,待在家裡。鏡子也不敢照了,怕見滿頭白髮。字太小的書也不能看了,眼睛實在不好使…老了,還真不中用啊。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則說,老了有誰憐惜我們?身形越來越消瘦,腰帶也鬆了許多,頭髮日漸稀少,戴正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去,書都擱置起來不想看了…
區間車,速度最慢的車種,它不慌不忙的在自己的世界晃悠晃悠,慢條斯理、毫不驚心的觀看地景,這情調有點像車廂中的我,從容淡定的凝望著窗外的季節容顏。
「教書,等同於另類演出,偶而需要綜藝作秀般展示,哄騙台下觀眾忘情入戲。課本裡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如露如電如夢幻如泡影,遲早淡去無蹤,會被牢牢記得的,往往是老師說的笑話或閒話。那些略不經意,無用無聊的言語,往往最深植其心。」Ink 雜誌這段文字,於我心戚戚焉,讓我想起30多年前課堂上的一招半式:“王老師說故事”。
梅高,僻處桃園南區山岡之上,是四省中聯招的最後一個志願,招進來的學生,有的志不在此,有的只是順從爸媽乖乖到校,心態上不是很健康,再加上70~80年代大學錄取率只有30﹪,很多學生認為反正考不上,混畢業拿個文憑就好了。學習態度的偏差,經常讓站在講台上的我深感挫折。為了提高學習興趣,我常用的招式就是講個小故事,然後再切入課程內容。而趙寧的短篇小說《比》,大概是我說得最多次的了。
童子萌樣 逗我開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wRxrbKZfgI (片長2分30秒)
下雨天宅在家裡,閒著沒事,瀏覽D槽2015~2020的相簿。看了半天,發現大人的姿態不是正襟危坐,就是立正站好,了無趣味﹔而小朋友的則生動活潑、真情流露,觸動我心。挑了45張外孫(女)照片,以威力導演製作成2分30秒幻燈片,反覆觀看,抒發了我的憂思。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童子萌樣,如歌似酒,滿臉笑意,逗我開心。
攝影家曾進發:《童年夢境》
早餐時翻閱報紙,幾十年的老習慣。有人說,先看體育版的人最健康,先看政治版的會減壽。我通常是體育、政治,然後文化、藝術。今天看完大谷翔平投了幾K揮出幾支安打,以及克里米亞大橋被炸的消息後,黃進龍「盡態.極妍」個展引起我的注意,跟老婆說:「去國父紀念館看畫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