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在《樹與藝,有甚麼關係》一文中說︰「甲骨文的『樹』沒有木字旁,寫做『尌』---右邊的『寸』字就是種樹的手,左上角是樹苗,底下的『豆』則是裝載植物和土壤的盆器。『尌』,一目了然,它的意思就是種樹。」
姓名中有個「樹」的我,看到這段文字,真是開了眼界,心想何不把自己的姓和名作個徹底的了解,既可報答先父為我命名之用心,又能釐清用了七十幾年卻仍不求甚解的三個字,何樂而不為?
Google大神,幫我認識「王」、「派」、「樹」三字的深層意涵。
- Jun 02 Sat 2018 21:15
詮釋自己姓名
- May 23 Wed 2018 21:00
學學莫言 笑看人生
台灣正式進入高齡社會,「老人家這裡痛、那裏痛」,看病跨門診,三餐不離藥;衛福部最新統計,去年就醫老人,使用口服錠劑、膠囊高達六十二億顆,平均每人每年吃2045顆藥,而老人藥吃得多是因為共病多(同一個患者在特定的時間內有2種或2種以上不同的疾病)…
最近才做過肝功能檢查的我,看了這則新聞,感慨人老了真可憐。
肝膽科醫生做完腹超,正色告我︰「肝纖維化、脂肪肝、脾腫大、膽結石。」
- May 21 Mon 2018 14:36
學貴知疑
彼得.渥雷本在《樹的秘密生命》一書中說︰
「樹木會算數、記憶、從經驗中學習。樹會把學到的知識立即傳遞給周圍生長的樹苗。林中最古老、最具主宰力的母樹,能把智慧交給小樹,而森林共同體也會扶持生了病的樹。」
「樹木之間會透過地表下真菌與樹根構成的菌絲網,傳遞訊號。『全林資訊網』,是森林溝通與互助系統的關鍵所在。」
- May 17 Thu 2018 10:49
四時流光 自在自遊
瀏覽更多照片 花博公園+保安宮+孔廟 http://pietree0330.pixnet.net/album/set/18797720
北捷圓山站---花博公園---圓山園區---美術園區---新生園區---大龍峒保安宮---孔廟,幾個景點走來走去、東看西看,兩條腿痠了、扛相機的肩膀僵了,就搭客運回家。
- May 12 Sat 2018 10:05
厭世代
2018初春,搭輕軌到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參觀,很驚訝怎會有一個館在牆壁上寫著「厭世青」三個大字,旁邊還有小標語︰「我盡全力放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world weariness—living in vain」,都是一些負面、抱怨、牢騷語。因為尚未開館,我拍了張照片就離開,繼續在駁二閒逛。
最近在印刻文學(INK)看到幾段文字,才了解甚麼叫「world weariness厭世」、「厭世代」、「living in vain白活了」︰
- May 10 Thu 2018 09:38
驀然回首 歲月如歌
初相遇
記得初次上岡,是個飛著雨絲的日子。騎著新購的機車,兜著一身輕風,沐著滿髮細雨,從楊梅鎮郊一路衝上來。長髮共衣袂飛揚的飄逸,讓我無視陡坡險彎,只醉心於那股征服感。不一會兒梅岡到了,眼前出現︰「抱青天白日心胸,立萬載千秋大志」,喔,夠氣魄、漾心血。
- May 09 Wed 2018 10:16
日知其所無
- May 05 Sat 2018 08:35
邁向快樂的人生
梅高70周年校慶,學務處舉辦傑出校友返校演講系列活動。2018/5/4,聽完福特汽車總裁朱忠園一個半小時的演講,我想起2017年11月號讀者文摘《邁向快樂的人生》這篇文章︰
「在高科技、高度緊繃的今日世界,如果希望過得更快樂、更健康,也許我們應該少在意智商(IQ)多重視情商(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