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醫師,在「健康長壽:無齡世代大未來」的演講中強調「年紀不是老化關鍵」、「五招預約零失能熟齡人生」,他說:
一、長壽=基因×社會×醫藥:社會的整體進步才是長壽的主因,柏林圍牆倒塌以前,同文同種的東、西德人,平均壽命相差十歲。
二、心態決定你老或不老:保持活躍的生活狀態就不顯老,想要有不失能、不失智、不需他人照顧的晚年,須有不同的思維。
三、病多、失能是老了以後的生命情境: 65歲以上老人平均有3種病;85歲以上90﹪有1種慢性病,老人家沒病反而不正常,因此「人在江湖走跳,少不了要吃幾顆藥」。多種疾病加上身心失能,死亡風險顯著增加。
四、健康,是用活躍生活來判斷:心境不同則行為不同,生活樣貌也跟著不一樣。
五、預約零失能熟齡人生:適量運動,均衡營養,加上情緒、人際關係、社會網絡要好,慢性病要控制好,與醫生好好合作。這五項是套餐,不能單點。
多元且複雜性的運動,效果最好,如跳舞可達到心跳130、稍喘、有氧、強化肌力的目標。均衡的飲食,要注重五蔬果、高蛋白、好油脂及適量堅果的調配,蚵仔煎就是台式地中海料理。
30多分鐘的演講,最有趣的是他以唐代二位大詩人的作品,來說明「心態決定你老或不老」。
白居易《詠老贈夢得》: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這首詩說,你我都老了,眼睛不好,早早就上床睡覺,腦袋常沉沉的,起床後都不梳頭了。偶爾拄著拐杖出門,但經常整天都待在家。平時懶得照鏡子,字太小的書也不看了。最想念的是老友,但年少的事大部份記不清了。唯有一起閒聊才是高興的,相聚的日子雖還有,但已經屈指可數了。
白居易晚年患眼疾、足疾,看書、行動多有不便,面對這樣的晚景,產生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於是寫了《詠老贈夢得》這首詩。劉禹錫讀了以後,回贈《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髮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這首詩說,誰不憂慮衰老呢,老了有誰來可憐?身體日漸削瘦,衣帶越束越緊,頭髮變稀疏,戴帽會歪到一邊。書卷擱置起來不看,是為愛惜眼睛,經常針灸是因年老體衰諸病纏身。經歷多了,自然見多識廣,閱人無數,觀察他人更加瞭然於心。仔細想想老也有老的好,心情放鬆,自然無牽無掛。不要說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到白、劉對「老」的態度。白居易生動的敘述老人的處境和心態,而劉禹錫除了寫「老」之外,還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氣慨。「詩者言志」,人生觀的差異,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異其趣,於是有了消極和積極的分歧。
陳醫師的演講,給我的啟示是:不要再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了,要以「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的心態,面對老年生活。
註釋:
1、桑榆:桑樹及榆樹。桑榆晚景:傍晚時夕陽斜照桑榆的景象。比喻晚年。
2、翛然ㄒㄧㄠ ㄖㄢˊ:毫無牽掛、自由自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