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b 12 Wed 2020 15:46
美好的一天
- Feb 02 Sun 2020 20:35
鏡頭裡的外公
十二、三歲以前,如果有人問我你外公長甚麼樣子,我真的說不上來,因為唸國小時我總是矇矇懂懂的,腦子裡留下的生活記憶十分有限。上了初、高中,也只有過年時跟著媽媽回娘家,才有機會見到外公。但母親生育了十一個子女,不見得每年都輪得到我去外婆家,所以能三兩年見一次外公,就屬不易了;也因此,印象中外公的模樣是模糊的。
民國五十七年,大哥結婚。開了頭以後,兄弟姊妹陸陸續續男婚女嫁。相簿裡母系家族成員的照片,也越來越多。我印象最深刻的二張是:外公與大哥、父親的合照。
- Jan 31 Fri 2020 15:20
回媽媽的娘家
余氏家族春日宴,今年在關西鎮皇品宴會館舉辦,一如往年,依舊是十桌豐盛佳餚、卡拉OK 有獎歡唱、老中青少四代同堂。九十多歲的三阿姨、八十幾歲的舅舅、六、七十歲的外甥以及不知如何稱呼的年輕世代,大夥以 余錫珖老居士的後代為名,齊聚一堂、歡敘家族樂事。
- Jan 28 Tue 2020 08:57
素養教育 打造未來人才
種樹如培佳子弟 擁書權拜小諸侯
教了28年的書,唸過教育研究所,卻在50歲時逃離杏壇的我,看完天下雜誌《2019年教育特刊》之後,覺得這次的教改好像走對方向了。有些篇章看了好幾遍,怕日久就忘,打起精神摘錄了該刊的精義,當然,本文也可以給家裡有小一、國一、高一小朋友的父母參考,從而快速的瞭解當今教育政策的興革與變遷。
- Jan 26 Sun 2020 08:50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 Jan 23 Thu 2020 15:58
108年農曆春節
女兒們提早二天回娘家吃年夜飯,老婆準備了十道菜讓大夥兒圍爐歡聚,席間大家聊近況、聊健康、聊小朋友功課…
三年級的說他全部「優」沒有「甲」,二年級的說他只有英文是「甲」,外公聽了高興,說等會兒發紅包鼓勵鼓勵。
- Jan 18 Sat 2020 11:44
老街溪新光吊橋
- Jan 12 Sun 2020 14:59
2020 台灣總統大選
- Jan 09 Thu 2020 21:34
和諧的數位社會從何建立?
YouTube、Fb的商業模式,鼓勵用戶發布能引發網友回應的內容,原因是越多人參與其中,就越有機會賣出更多廣告。但此設計也助長了分裂社會、強烈情緒化或極端的內容傳播,而這樣的內容反過來又能促成社群「同溫層」的形成。同溫層成員互相反映並強化彼此類似的觀點,助長更極端的內容和「假新聞」的傳播。
網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作與交流機會,但我們並未因此大規模的在線上擴展社交圈,反而回復到集結成小圈圈、衝突不斷的部落形態。在現實生活中與陌生人互動時,我們往往客氣有禮,但一上網就變了樣。我們該如何重拾合作的能力,找出彼此的共通點,共存共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