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下一頁
_20180324_210842
_20180324_210438
DSCPDC_0002_BURST20180324105248899_COVER
_20180324_211313
DSC_0001_BURST20180324105538692_1
北投綠建築圖書館
_20180324_210018
_20180324_205657
_20180324_211549
梅庭
DSC_0000_BURST20180324120601861
DSC_0000_BURST20180324122309851
天機清曠長生海 心地光明不夜燈
泰山喬嶽之身 ,海闊天空之腹,和風甘雨之色,日照月臨之目, 旋轉乾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 臨深履薄之心,玉潔冰清之骨。
人生貴行樂 ,書道樂無邊,每日三千字,長生一萬年,揮毫隨興會,落紙起雲煙,悟得其中妙,工夫要自然。
_20180324_205539
_20180324_205433
_20180324_205010
_20180324_205507
_20180324_205135
_20180324_205239
_20180324_205345
DSC_0001_BURST20180324144938558
fetch
上一頁下一頁
相片最新留言
此相簿內的相片目前沒有留言
相簿列表資訊
- 最新上傳:
- 2018/03/30
- 全站分類:
- 國內旅遊
- 本日人氣:
- 0
- 累積人氣:
- 230
解剖学
骨骼
腕骨 鎖骨 股骨 腓骨 肱骨 下顎 掌骨 跖骨 聽小骨 髕骨 指頭的骨頭 橈骨 顱骨 跗骨 脛骨 尺骨 肋骨 脊椎 骨盆 胸骨
由於橈骨與尺骨上、下端之間均有關節,橈骨可以環繞尺骨做140°-160°的迴旋運動,即前臂和手的旋前和旋後運動;當橈骨下端旋至尺骨前方稱「旋前」,此時橈骨與尺骨交叉,與此相反的運動稱「旋後」,此時兩骨並列;這樣大大增加手的活動範圍。
走著瞧 XXX娘
顱後窩
顱後窩由枕骨和顳骨岩部構成。容納腦部的腦幹和小腦。顱後窩最大的特徵為巨大的枕骨大孔,該孔位於顱後窩中央最低處,連接顱腔與脊髓腔——脊髓與延髓在此銜接。大孔後方可看見稱為橫溝的淺溝,橫溝前方是容納小腦的小腦窩。橫溝與另一條起自枕骨大孔的縱溝相交匯,交匯處形成稱為枕內隆凸的十字形隆起,橫溝向上延續與顱頂內面的上矢狀竇溝連接,向下通枕內嵴連接,兩側續於橫竇溝後又轉向前下方同乙狀溝相連,止於枕骨大孔外側的頸靜脈孔。頸靜脈孔內的乙狀竇出顱後成為頸內靜脈。頸靜脈孔又為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和副神經進出顱腔的通道。枕骨大孔前方斜面為斜坡。孔的前方外側有供舌下神經通過的舌下神經管內口。在顱中窩與顱後窩之間為弓狀隆起,而弓狀隆起後方同時也是顳骨岩部後面開孔稱為內耳門,面神經與位聽神經經由此處通往顱腔。當從外部觀察時,顱底又可分為前部和後部:
前部主要為面顱骨,前部中央的被稱為骨齶的水平薄板由上頜骨與齶骨構成,骨齶前方是牙槽弓,上齶的牙齒排列在此處。骨齶正中的齶中縫後方是供齶大動脈進入鼻腔的切牙孔。其後方為齶大孔,齶大動脈從此出顱再進入切牙孔。齶大孔的位置在頜第2磨牙、第3磨牙齶側之間,具體位置則因人而異,主要以第3磨牙齶側為主。再往後是被鼻中隔後緣分成左右兩半的鼻後孔。鼻後孔兩側的垂直骨板稱為翼突內側板。翼突外側板根部後外方排列著卵圓孔和棘孔。前部兩側是屬於顴骨的顴弓。顴弓根部後方有是與下頜頭組成關節的下頜窩。窩前緣有稱關節結書的隆起。
後部中央,鼻後孔後方為枕骨大孔。25歲以後,孔前方的枕骨基底部與蝶骨體直接結合(之前通過軟骨結合)。枕骨大孔兩側為枕骨髁,枕骨髁同寰椎側塊上關節的關節窩。其後方為髁孔,髁前方外側為舌下神經管外口。枕髁外側,位於枕骨與顳骨岩部之間前後依次分布著不規則的頸靜脈孔和圓形的頸動脈管外口。兩對頸靜脈孔和頸靜脈窩之間、枕骨大孔前方是咽結節。頸動脈管外口內側可見蝶骨、枕骨和顳骨圍成的破裂孔,頸靜脈孔的後外側是莖突,頸突前外側是外耳道。莖突根部後方為莖乳孔。再後方為乳突。最後方為枕骨的枕外隆凸及兩側相互平行的上項線與下項線。顱側面稱為顱側,顱側得最前方是額骨,最上方同時也是額骨後方是頂骨,後方為枕骨。頂骨下方是顴骨,頂骨、枕骨與顳骨間以顳鱗縫相接。顴骨與額骨之間還可看見蝶骨大翼,蝶、額、頂、顳4骨相結合處稱為翼點,該處位於太陽穴下方,骨質薄。額骨下方可見顴骨與顴弓。顴弓後方可見外耳門,外耳門後方為乳突,前方為莖突,乳突與頂骨和枕骨間的骨縫分別稱為枕乳縫於頂乳縫,都是人字縫的延伸。顴弓上方有被稱為顴窩的凹陷,容納顴肌。顴窩下方為容納咀嚼肌,外形不規則的顴下窩。其前壁為上頜骨和顴骨。卵圓孔與棘孔從顱中窩通向此處,眶下裂從眶腔通向此。顴下窩又通過翼上頜裂通向翼齶窩。翼齶窩向前經框下裂通眶、經蝶齶孔通鼻腔,向經圓孔通顱中窩。
楔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onfusion grey.svg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楔狀軟骨。
脛骨,位於小腿內側,是小腿上的兩塊長骨之一。脛骨的大小居人體第二位,僅次於股骨。脛骨對支持人體體重起重要作用。
脛骨上端膨大,與股骨下端以及髕骨共同構成膝關節。脛骨內側面無肌肉覆蓋,外側面附著小腿骨間膜。
尺骨(拉丁語:Ulna)是位在人體上肢中前臂內側的骨頭,即在尾指側的骨,在橈骨之旁。在靠近上臂處有一半月形的關節面,稱為滑車切跡,與肱骨滑車共同形成關節。切跡上方有兩個突起,分別稱為鷹嘴和冠突。
肋骨的數量與動物的胸椎數相當。人有12對肋,上部的1到7肋骨通過肋軟骨直接與胸骨(Sternum)相連。這些肋骨被稱做真肋。往下的8到10肋骨形成肋弓(Arcus costalis),被稱為假肋。最後的11和12一端游離於腹腔壁,被稱為浮肋。
中國古代有駢脅的記載。駢脅又名駢肋,是指脅(肋)骨緊密相連如一整體。晉文公姬重耳跟張儀都是駢脅[1]。
成人的脊椎在矢狀面成雙s形彎曲,脊椎側面觀,有頸、胸、腰、骶4個生理性彎曲。它為直立行走的人類提供了強大支持,而且具有彈性。頸部和腰部向前突出的脊椎彎曲被稱之為脊椎前凸,相對的胸部和尾部向後突出則被稱之為脊椎後凸。
骨盆,是一個骨骼構造,位於脊椎末端,連接脊柱和股骨,與四足動物的後肢、雙足動物的下肢相連。
結構
Skeletal pelvis-pubis.svg
1.骶骨
2.髂骨
3.坐骨
4.恥骨
5.恥骨聯合
6.髖臼
7.閉孔
8.尾骨
胸骨(Sternum)是胸腔中前方一块扁平,剑状的骨,接有肋 。
因为其外形如此,故其拉丁文中被名为剑,其三部分为
胸骨柄 (Manubrium sterni)
胸骨体 (Corpus sterni)
剑突 (Processus xiphoideus)
胸骨柄上部的颈静脉切迹(Incisura jugularis)可在体表触及,此乃颈部的下界。而两边的凹陷则是与两边锁骨(Clavicula)连接的关节面。关节面下第一肋切迹则是第一肋的连接处。
第二肋则连接在胸骨柄与胸骨体的接合处,3到7肋接于胸骨体的切接。
男性的胸骨较女性的要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