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20200125_095937.JPG
種樹如培佳子弟  擁書權拜小諸侯

教了28年的書,唸過教育研究所,卻在50歲時逃離杏壇的我,看完天下雜誌《2019年教育特刊》之後,覺得這次的教改好像走對方向了。有些篇章看了好幾遍,怕日久就忘,打起精神摘錄了該刊的精義,當然,本文也可以給家裡有小一、國一、高一小朋友的父母參考,從而快速的瞭解當今教育政策的興革與變遷。

世界變化的速度,已經快到難以令人想像,替孩子裝備面對未知的素養、而非終會過時的知識,已是全球教育趨勢。
未來知識更新的週期將越來越快,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研究,知識半衰期從十八世紀的八、九十年,演進到十九、二十世紀的三十年,而二十一世紀的知識半衰期只剩三年。
知識會過時,無法保證孩子能面對未來的問題,但素養(competence)可以。十二年國教總課綱的核心素養,指的是一個人為了適應現代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知道如何游泳是「知識」,游得很好是一種「能力」,養成游泳習慣來維持健康是「態度」,知識、能力和態度三者合一,就成為孩子未來面對快速變遷世界所需的素養。
把素養當主軸,以培養終身學習為理想的108新課綱,是台灣第一次把國小、國中到高中十二年教育統整起來的一貫課程,「等於翻新一個課綱,像十大建設工程一樣浩大。」

108新課綱是「重新定義成功的教育法則」,過去只要孩子考上好大學,就代表教育成功,從108課綱開始,肯定不同的可能性,讓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方向,才是幫孩子邁向成功。
以前孩子夠多,可以靠考試篩選出菁英;未來孩子少,每個行業都要有人做,社會才能維持基本運作。
過去台灣的教育像工廠,一個模子標準化,大多數人認定的成功只有一條路,考到好學校,找到好工作,賺到好多錢,唯一的途徑就是考試。即便是強調多元發展入學的現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仍以考試為主,沒有給孩子多餘的時間或空間,去探索自己的特質、性向、未來的方向,找到一個可以讓他廢寢忘食的興趣。
填鴨式教育和分分計較的輪迴,箝制了台灣孩子的學習動機。108新課綱的精神就是去回應每一個孩子的個別性和獨特性,透過制度和課綱的調整,提供更多元和彈性的學習,幫助他們找出哪些事可以引起學習動機,走自己那條成功的路。
教育要回到「適性揚材」的初衷,讓每個孩子,都可以是成功者。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他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台灣少子化嚴重,每個年輕人都是極其珍貴的人力資源,適性發展,讓每個人都能被社會所利用,發揮獨特的價值。

2019/9月正式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強調「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並用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素養」裝備孩子,落實到教育現場,在課程設計、學校風貌與考招制度上,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質變。
各學科「綱領」有三大改革重點:著重學習表現、議題思維以及探究與實作。
素養導向的教學,是讓學生經歷實際探究問題的歷程,能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發現事物背後的抽象觀念。換句話說,老師的角色,從單向授課改為提問討論,並與生活情境結合。
透過「學習歷程檔案」呈現每個孩子的多樣性,是高中階段的改革焦點。高中生要將每學期的修課紀錄、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等項目,上傳至教育部資料庫,這個「學習歷程檔案」,將取代目前學測的「備審資料」,成為申請入學時參採比重高於50%的評斷依據。也就是說,學習歷程讓學生適性選課、多元發展,並與大學考招之間有了連結。
未來的考題會出現結合「生活情境」的新題型,它以更長的篇幅或圖表來描述情境,學生必須有更好的閱讀理解素養,才能看懂題意,正確作答。
學校會以各異其趣的選修課程吸引學生入學,往後選校或許不以分數排行作為唯一指標,各校辦學風格會被列入填選志願的參考。
108課綱對教育現場的震撼就像地殼變動,在課程、教學、考招等面向都產生了板塊位移,種種改革,為的是希望每一個孩子皆能找到志趣,並且終身不放棄學習。
傳統的「升學思維」開始鬆動,探尋自我的「生涯思維」,正在崛起。
 

arrow
arrow

    pietree03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