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9GgtQ.jpg

高中生物教了三十幾年,人類的生殖系統不知講了幾百遍,從沒想過生命科學語言中關於精子與卵子的的描述,居然隱含著性別的刻板印象。
人類學家艾蜜莉.馬丁(Emily Martin),她檢視1980年代生物及醫學的教科書,發現書中討論人類生殖系統的章節有性別歧視的現象。譬如將精子描述成勇往直前的戰士,卵子則是笨重被動的等待第一名精子的到來。對月經的描寫也相當負面,說它是「懷孕失敗的結果」,子宮內膜因此而剝落崩解。1990年代,科學家發現精卵結合的過程,卵子有其主動性,但對受精作用的敘述仍是新瓶舊酒,卵子從被動的公主,變成主動「捕捉、束縛」精子的壞女人。

關於精子與卵子的的描述,馬汀指出其性別歧視尚有︰
一、「相對於女人每月只排掉一個卵子,正常男性每天可製造好幾百萬精子」︰男性∕女性,多產∕破壞。
二、「女性的卵巢在出生時約有一百萬個濾泡,一生大概只有400~500個發育為卵子,其它皆老化退化;男性則不停的製造新鮮精子」︰男性∕女性,生產線上的新鮮貨∕置物架上的庫存品
三、精子的產生是從青春期到老年的連續過程,卵子則是到了更年期就停產。
四、卵子是龐大的,不會移動游走,只能被動的等著「被運送」,沿著輸卵管「盲目的漂流」;精子是小巧的、流線的、總是活力十足的,「輸出」基因給卵子,「活化了卵細胞的反應」。
卵子是「睡美人」,等待王子的「神奇之吻」;精子是有「任務在身」,經歷了一趟「冒險旅程」,讓卵子的靈魂得以復甦。

新的研究發現精卵之所以會結合在一起,是因為彼此表面上的粘著物質,精子只是虛弱的進行穿透卵子的動作,絕非陽剛勇猛,但這個發現卻被形容為卵子捕捉住精子,將其緊緊捉牢,使其頭部平貼卵子表面。
正面形象怎麼老是與女性身體連接不上呢?
生殖生物學的研究顯示,卵子被針刺死,精子將無法穿透其外層。這證實精卵的確平等互動。因此,喚醒生命科學語言上沉睡的隱喻,是女性主義的一個明顯挑戰,特別是那些涉及卵子與精子的描述。
摘錄自《科技渴望性別》P 199~224

arrow
arrow

    pietree03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