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7月號《科學人》刊載一則報導:

人體由60細胞組成,但消化道裡有數百兆個細菌。腸道1000多種細菌,共有330萬個基因,而人類細胞只有2萬多個基因。因此,從細胞數目看,細菌與人體細胞的比例是101,從基因數目看,是1501
看了這個統計數字讓人不禁要問:我們的身體到底誰在當家?是我們自己,還是體內共生的細菌?

科學家說:「腸道菌與我們是一起當家,共存共榮。」並提出兩種學說解釋為什麼我們自己做不了主?
1.必要器官說:腸道菌是是人體必要的器官(essential organ),它們提供養分,調控腸道細胞的發育,誘導免疫系統的發展。1000多種細菌構成一個群體,與其他器官互助,各司其職。腸道菌不是外來的寄生菌,是與我們共存一生的「必要器官」。

2.開機程式說:腸道裡的微生物器官是人體恆定與疾病的驅動者(driver)。如果身體是一部超級電腦,腸道菌就是啟動電腦的開機程式。腸道菌的小恆定,決定了身體健康與疾病的大恆定,它是我們身心健康的決定者、推動者。

以能量代謝、免疫過敏的研究案例,說明腸道菌對健康的重要性:
喜吃大魚大肉,又沒能力確保魚肉在小腸就被完全消化吸收,則進入大腸的脂肪、蛋白質會讓革蘭氏陰性菌大量繁殖,它的代謝產物會進入血液,四處引發慢性發炎,長期下來會導致肥胖、糖尿病等各種代謝症候群。腸道是慢性發炎的源頭,照顧好腸道,就能預防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甚至阿茲海默症等慢性疾病的發生。反之,若大量攝取高纖食物,會讓分解纖維的好菌增生,使腸道保持弱酸性,抑制壞菌生長。
抗生素的濫用,導致腸道菌的嚴重失衡,讓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快速上升。科學家發現,健康成熟的免疫系統經常依賴有益菌的介入。消化道微生物群的改變,是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大幅上升的原因。

一世紀前出生的美國人平均預期壽命是54歲,今天出生的嬰兒預期可以活到78歲;在開發國家平均壽命每隔十年可延長2歲,照此算法,2013出生的嬰兒活到100歲是輕鬆平常之事,只是想健康的活著,可能要先建立與細菌共享此生的概念。而保健之道則是老生常談:「多喝水,多運動,攝取足量的益生菌與纖維素。」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腸道菌 慢性發炎
    全站熱搜

    pietree03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