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jpg

2018/8/1  自由時報  社會新聞版︰
「尼這種症頭要吃五天大便才會好」用這個文字貼圖罵人,一審被判公然侮辱罪,二審逆轉獲判無罪。法官認為,「吃大便治病」 並非不存在,國內外均有「糞菌移植」的醫療案例,因此改判無罪。
看到這則新聞,禁不住要說讚。這位法官不但有膽識,還多方查證,引用醫藥新知作為判決理由,真不容易。
為什麼敢這樣說?因為我剛讀完陳立維先生的《細菌是我們的醫生---醫生菌》,這本書留給我幾個印象深刻的新觀念︰
一、糞便不是藥物,也非營養劑,它代表的是細菌;糞便移植是菌相的複製與重製,亦即健康人腸道菌的生態被濃縮移植到病人體內。移植方法可能是從直腸注入糞便稀釋液,也可能是服用「糞便膠囊」。以此法治療多發性硬化症、巴金森症已有明顯改善的案例,而廣效性抗生素造成的偽膜性腸炎、潰瘍性腸炎、克隆性腸炎等也可用此法治療。
二、要成為糞便捐贈者比進入哈佛大學還難,錄取率不到5%。捐贈者必須定期通過檢核,必須維持優質的作息飲食、高人一等的腸道菌相。合格捐贈者每天如廁都是一種獲利模式,而且活得越久,領得越久。
三、人體腸道菌有1200餘種,其基因總數330萬個;人類只有2萬多個基因,與果蠅的基因數目差不多。腸道菌的基因數是人類的150倍,我們的身體到底是誰在當家?是我們自己的細胞還是在人體內的微生物?
四、人體由數百兆細胞構成,其中的1/102萬多個基因調控,9/10由微生物的330萬個基因控制。呱呱墜地前,胎兒的腸道是無菌的,出生後開始與外界接觸,腸道菌不斷的改變體內的生態平衡。菌相失衡已成肝膽腸胃科的顯學,愛菌、養菌、用菌,即將成為「後抗生素時代」的希望。
五、糞便膠囊是「偉大的惡臭計畫」,是「優質大便回收計畫」;有朝一日,糞便移植將成為各大醫院的熱門科別。
閱讀不但將我從無知和愚昧中解放出來還可以看懂法官的判決理由,太美妙了﹗而這個判例造成的效應是︰沒知識就不要亂告,以免自取其辱,浪費司法資源

arrow
arrow

    pietree03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