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like_face.jpg

臉書是數字的世界。朋友數、按讚數、分享數、通知數,讓你的人氣無所遁藏。

臉書數字最可商榷之處,是那個讚字。只可按「讚」,卻沒「不讚」或「無感」可按,如此「讚」的意義就其寬無比。

臉書必須時時勤加拂拭,不然會人走茶涼。更新了動態,就必須回來檢查,順便看看別人發了甚麼文。你回應別人,別人回應你,這就是臉書賺人眼珠子的方式。

牛津大學演化心理學家Robin Dunbar說,若把泛泛之交也算進來,朋友數平均是一百五十,有吃飯喝酒交情的通常是五十,失意時可傾心的數目則是五。這就是所謂「鄧巴數」。就算你有5000臉友,實際互動依舊如「鄧巴數」。

臉書和猴子理毛行為是一脈相承,是維繫社群的手段,只是更有效率而已。

臉書彷彿是條大河,十幾億人天天在這兒掬水,分分秒秒都口乾舌燥,隨時合掌捧水啜飲止渴。

臉書具煽動性,小小的浪花透過高科技的傳播會變成三十樓層高的海嘯。漣漪效應看似神奇,但其傳播的本質卻依然十分原始,就是在路邊圍觀看熱鬧嘛。

照片、影像、直播,讓人以為目睹了「現場」,掌握了「事實」;路人甲路人乙路過臉書,便七嘴八舌吵起來了,而且個個吵得很有把握。

網路出現以前,碰到問題就向師長請益,現在則是上臉書、看視頻,Google變成所有人的長輩。老一輩的人不再是經驗與智慧的傳承者、下一代的保護者。世代之間不再是上下,而是平行左右。

全球化的時代鼓勵流動遠行,網路世代的人卻重新回到村子裡生活。一個個社交軟體就是一處一處的村子。村子之間,可以老死不相往來。他們窩在同溫層裡相互取暖過一輩子。

摘錄自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2/2017  p108~111  p136~140

arrow
arrow

    pietree03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