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565.JPG

春節來臨,很少老年人會感歡欣,怎麼一眨眼一年又過去了,又老了一歲,怎麼人越老,感覺時間過得更快?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周,不是同樣365天嗎?一天不是都 24小時嗎?

人年紀越大,會感覺一年比一年短,這是怎麼一回事?如何解釋?

有人提出年齡比例論來解釋,假設人平均壽命是80歲,10歲時僅佔生命旅程的1/8 ,還有7/8,因此感覺時間過得比較慢,70歲時生命旅程只剩 1/8,自然會覺得時間過得比較快。不過這種說法,並無實證的根據。

2009年,心理學家威廉.弗利德曼(William Friedman)與史迪夫.詹森(Steve Janssen)提出一個假說:

人們估量過去時間的間隔,是以這段時期發生了多少事情來計算,「我們用意味深長的事件來當作估量時間推移的路標,事件越少,時間似乎流逝得越快。」饒富趣味,難以忘懷的事件,青春期最多,中年奮鬥時期漸少,晚年歸於平淡,若有若無。

心理學家指出,420歲的記憶最深刻。因此,童年與青春時期的往事,往往成了晚年甜蜜的回憶。人們總是忘不了童年往事,我的少女時代,我的自由年代,我的大學生活,我的初戀情人

 當你完成學業,進入職場,結婚生子,養兒育女,開會出差,奔波勞碌,每天都在重複著例行性的工作,永遠有忙不完的事情,不管是得意或失意,兒女長大,人生已過了一大半,在奮鬥的過程中,除了你女兒學鋼琴、兒子數學考滿分的故事外,沒有「那一年」的故事留在你的記憶裡,感覺這段期間過得真快。

隨著年紀邁入6字頭,記憶力日漸退化,老是忘東忘西,記憶開始模糊不清,想不起幾個月前做過什麼事?結果就如同認知心理學的「望遠鏡伸縮效應」一樣(Telescoping Effect),遠的彷彿近在眼前,近的又像遠在天邊,老年人經常把好多年前發生的事情,誤為去年的事情,時間與記憶有如藝術家,重塑了人們往日的記憶圖像。弗利德曼與詹森認為,這種效應可能導致老年人覺得時間過得比較快。

19世紀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心理學原理」一書,論及年齡與記憶時指出,年紀越大覺得時間過得越快,是因為記得起來的事件越來越少。他感傷的寫道:「年輕時我們隨時都主觀或客觀創造新經驗,隨著歲月飄逝,這些經驗成了我們不再注意的例行公事,日復一日,生活漸趨平淡,歲月變得空虛,最後崩塌瓦解。」

顯然,每個人一生的時間表是由回憶構成的,如同登山,童年、青年爬坡,中老年走下坡,記憶力呈等差級數下降,尤其是過了七十歲以後,大腦逐漸老化,腦容量逐年萎縮0.5% 1%,大腦的血液流通與含氧量也越來越差,難於再容納新的記憶,加上感官鈍化,活動力減弱,因此老年人談來談去,都是年輕時的故事。

柯萊恩(Stefan Klein)在《生命的時間學》一書,也談到人越老感覺時間過得越快這個問題,他認為原因或許是記憶力衰退所致,問題不在年齡而在記憶。「有意識運用晚年生活點點滴滴的人,就是加強記憶」,而照片或日記可以作為輔助大腦記憶的工具。

老人癡呆是嚴重的問題,哈佛大學研究記憶的學者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建議,年長者使用筆或相機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可以幫助記憶,讓往事歷歷在目。

柯萊恩提醒當你年老時也要充實自己的生活內容,他說:「越是繽紛豐富的日子,越是充實綿長」,「對心智活躍的人來說,晚年過得比較慢。」並引用德國作家湯瑪斯.曼(Thomas Mann)在小說《魔山》敘述者的話說:「改變習慣和培養新習慣,是維持生命與恢復時間感的不二法門。」

很多人剛退休時,無所事事,很不習慣,那是因為還沒培養出新習慣,若能再出發,去學習一種外語、學做麵包、學種花種菜都可以讓自己生活充實,自然不會老得快。

 羅馬政治家、雄辯家西塞羅(Marcus Cicero)「論老年」一文,相當精闢。他說,人們不喜歡「老」是因為體力與記憶力衰退,老年人如能集中注意力,經常運用,就能保持良好的記性;不管年紀多大,都不要停止學習,只要老年人有一點年輕人的氣質,永遠不老。

節錄自2016-02-10民報   作者:獨傲村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老人癡呆 老化
    全站熱搜

    pietree03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