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為何以文藝大家馳譽當世卻能悟得「知家性空」而捨藝出家,成為一代宗師?

弘一法師的俗世學生豐子愷<我與弘一法師>一文提到法師出家的因緣時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他認為,住在第一層樓的人,講求物質的豐厚、尊榮富貴、孝子賢孫;抱持這種人生觀而滿足的人,在世間佔大多數。而有些人厭煩住第一層,就爬到第二層去玩玩,埋首進入學術、文藝、創作和欣賞,這種人就是所謂的知識份子、學者、藝術家。但有一種人,認為財富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不過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要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本質,他們不甘只在一層樓或二層樓逗留,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近,因此弘一法師由藝術昇華到宗教,是必然的事。

追探靈魂的本源,索隱宇宙的本質,在於提起疑情。疑情的產生在於不斷的反問諸己,如:是甚麼因素令人類起了種種煩惱?來果禪師開示錄有言:「世界以身有,身以心有,心以惑有,若要了心、身、世界,根本上首先要了惑;惑能了,心就了;心了,身就了;身了,世界當然會了。」追求了感覺悟的法門,就是弘一法師捨藝出家的原由吧!

弘一法師翰墨因緣>,雄獅美術出版;我抄了一大段該書序文,只想告訴自己,年輕時讀陳慧劍<弘一大師傳>,也只是知曉了法師的一生行誼而已,哪懂「悲欣交集」、「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二偈語的智慧?哪懂「眼界大千皆淚海」、「一句彌陀作大舟」的悲憫?

「悲欣交集」,所悲者何?所欣者何?世世代代輪迴生命所積的淚水,比大海還深呢,就以阿彌陀佛作為渡人渡己的船隻吧!

一樓到三樓,雖然只差二層,但生命的情境,實在差很多!住一樓的人,不妨抱著敦親睦鄰的心,到三樓逛逛,或許可得佛法甘露招待,斷除貪瞋癡慢,進而了卻煩惱,煥然身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弘一法師 李叔同
    全站熱搜

    pietree03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