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大哥和62歲的我,靠著月退俸過日子;兩個LKK,閒著沒事,常於鄉間小路一起散步、聊天打屁。
日前他問我:「魚要不要喝水?」
我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任何生物都需要水。」
他以挑釁的語氣說:「避重就輕喔!」
我說:「我曾兩度擔任省中聯考自然科命題委員,深知題幹叙述,一定要明確;喝水兩字,定義不清,無法回答!」
「告訴你,生物老師,我在網路上看到,淡水中的魚,一生都不喝水,海水魚卻得經常喝水。」哦!原是有備而來。
「網路上的東西,正確與否,有待查證。」
大哥駁火,小弟接招,相互爭鋒,真是好玩。

孔子說:「善待問者如撞鐘,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魚喝不喝水?」,是大哉問,且以大鳴回應之!
細胞的水含量至少70%,魚不喝水,水以何種方式進入魚體?為何有的魚「喝水」,有的不「喝水」?喝水兩字如何定義?讓我以本文來釐清。

中研院動物研究所,黃鵬鵬博士在「硬骨魚類水離子通道基因的分子演化」一文中說:「細胞內70%以上是由水分子所組成,當細胞面臨外界低張或高張環境時,水分子便被動的流進與流出細胞,並由細胞膜上特化的水離子通道蛋白加速調節進出速率,相較於其他動物而言,魚類特別適合研究水離子通道的表現與演化,因為魚類生存的環境多變,在淡水低張環境中,淡水魚類喝少量的水並排除大量的尿液以補償水分的被動流入,相反的在海水高張環境中,海水魚類喝大量的水並減少尿液的排除以減少水分的被動流出。研究顯示在淡水魚中90%以上的水分子皆是透過鳃組織流入體內,其餘的水分子則是由消化道負責吸收。」
請注意,他說:「淡水魚類喝少量的水,海水魚類喝大量的水。」但民國99年4月20日,他於中研院知識饗宴的講題,卻是這樣:「為甚麼淡水魚不喝水?魚類生理學的基礎研究與應用」。堂堂學者,用語尚且前後矛盾,顯然喝水兩字,不是學術名詞;輕易使用,易生混淆。

再看看這篇文章:「魚類如何適應環境?」
棲息在海水或淡水環境中的硬骨魚類,都必須面對環境中鹽度、溫度、溶氧、pH值及滲透調節等問題。硬骨魚類的鰓為多功能的器官,介於體內與外界環境間,調節魚體內組成的恆定,負擔多種生理調節功能,包括氣體交換、酸鹼平衡、滲透壓離子調節及含氮廢物排除(Perry and Laurent, 1993)。魚體內與體外環境之滲透壓截然不同。滲透壓調節係指動物體透過對體內水分及離子的調節,以調整體液滲透壓,維持體內離子濃度的恆定狀況,故滲透壓調節為生活在水域中的魚類重要的生理調節現象,與魚類的生存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淡水環境中,由於魚類的體液比淡水中滲透壓高,因此水分大量進入魚體而體內離子被動流失,因此生活在淡水環境下的魚類,利用其腎臟過濾大量水分並大量排尿,以排除體內過多的水分;另外,再經由食物中攝取缺失的離子,並由鰓部主動運輸,補充體內離子的不足(Jobling, 1995;Karl and Karnaky, 1998)。

相反的,海水對魚類而言是為高張環境,導致水分大量由魚類的鰓部及體表流失,魚類(海水硬骨魚類)除了藉由體表外覆蓋的魚鱗及分泌黏液防止水分流失外,主要以喝入大量海水及少量排尿的方式,以補償流失的水分;此外,過多由體外滲入和腸道吸收的離子,則由鰓部排出。鰓為魚類體內調節滲透壓的主要器官之一(Wilson and Laurent, 2002)。軟骨魚類(鯊魚)體內鹽分濃度略低於海水,因為其血液中累積大量尿素,造成海水軟骨魚類不需要喝海水補充,體外水份反而隨滲透作用進入體內。 

  鮭魚及一些具迴游特性的魚類,因為在淡水與海水間遷移,屬於廣鹽性(euryhaline)。居住海洋中時,鮭魚似其他海洋魚類會大口吞飲海水,再由鰓部排除過多鹽分,來調節滲透莫耳濃度;當其迴游進入淡水流域,便停止吞飲水,鰓部由排鹽轉變成和其他淡水魚類一般,自水域中主動攝取鹽分。

弄清楚了沒?讓我做個結論:
1、在淡水低張環境中,淡水魚類喝少量的水
2、淡水魚90%以上的水分子,皆是透過鳃組織流入體內
3、在海水高張環境中,硬骨魚類喝大量的海水
4、海中軟骨魚類不需要喝海水
5、迴游特性的魚類,如鮭魚,居住海洋時,會大口吞飲海水,當其迴游進入淡水流域,便停止吞飲水

大哥,以後再看到類似「淡水魚,一生都不喝水,海水魚卻得經常喝水」的小鳴文章,笑笑就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etree03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