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多沒教書,以為盤踞腦中的生物教材早忘光了;但7/22參觀世貿生物科技展後,各廠商及學術單位的展示,把我記憶中樞的資料又喚醒了。

中國醫藥大學:「服用生長因子數據分析」,宣稱90%的人服用生長因子後,端粒酶活性增加20%,78%的人CD34幹細胞數目上升20%以上……

什麼是端粒、端粒酶?

絲縷狀的DNA 分子纏繞成染色體,在其兩端的帽狀構造稱為端粒(telomeres)。端粒酶(telomerase)則是一種酵素,會添加重複的短 DNA 序列到染色體末端,成為端粒。

細胞失去端粒酶功能,將使染色體兩端變短,進而停止分裂。端粒酶能一次將含六個核苷酸的短 DNA 序列,加到染色體末端上,增加染色體的穩定性。意即藉由維護染色體的完整,端粒酶讓細胞能繼續生長與分裂。這種酵素在分裂頻繁的細胞中很活躍,例如胚胎幹細胞。在正常的成熟細胞中,它的功能幾乎被關閉,以避免細胞如脫韁野馬般增殖。

癌細胞活化端粒酶的能力,允許細胞無限制地複製。若使端粒酶不活躍,將停止腫瘤生長。因此科學家推論,去除端粒酶活性,就能治療癌症。或者,在受控制的條件下,找到活化端粒酶方法,讓某些細胞開始再度分裂,達成醫療某些疾病的效果。

2009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頒給布拉克(E.H.Blackburn)、葛萊德(Carol Greider)及宙斯塔(Jack Szostak),就是肯定三位學者發現端粒如何保護染色體以及端粒酶的存在,從揭開端粒酶的分子作用機制中,打開生物研究新領域,並提供開發疾病治療新方向。
2010台灣生物科技展會場,有廠商宣稱其Growth factor product讓端粒酶活性增加20%?該產品是藥物還是保健食品?是生意還是噱頭?

閒逛會場,最高興的是看到螢光魚。

中研院、農委會透過基因轉殖技術,運用類似「試管嬰兒」的顯微單一注射技術,把小型螢光魚發光基因,轉殖到十公分長的神仙魚、九間波羅魚等慈鯛科觀賞魚身上,成功研發出兩種中型螢光魚。在完成三年的田間試驗,證實不孕不繁殖、無法在野外生存,並評估不會影響生態平衡後,將予認證上市。

基改螢光九間波羅魚及神仙魚最快明年上市,每隻約可賣六百至一千元,價格遠高出一般觀賞魚每隻卅元至一百元。
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志毅博士說:「小型魚透過光週期就能調控牠們的生殖,三個月就可以性成熟,可是中型魚的生殖模式,卻不容易掌控。為了等九間波羅魚下蛋,研究生可是二十四小時蹲在魚缸旁邊陪產。」為的是要在產卵那一刻,將準備好的基因段----「啟動子」基因段,透過如同試管嬰兒技術般打進卵內。

業者說,這個過程非常艱辛,因為小型魚繁殖一代只要二、三個月,中型魚要八個月到一年,所以基因轉殖進去魚卵以後,起碼要花八個月養殖它,才能觀察基因轉殖是否成功,如果不成功,同樣的步驟又要重來一遍,很費時間,最痛苦的是,一旦錯過魚的產卵時間,就不能把基因轉殖進去,又要再痴痴地等待下一次的產卵,「它兩、三個禮拜才產一次,產卵時候如果我們剛好出去一下,就會錯過那個時間」。

水族箱炫耀的紅、綠螢光,令人心曠神怡,但有誰想過業者背後的艱辛啊!

感謝梅高校友何小姐給我兩張入場券,讓我在熱鬧的會場中,了解台灣生物科技業的現況,也感慨自己生物系早唸了30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etree03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